江苏周记(8.16-8.22)丨共赴丰收之约
2025-08-22 16:54:00
来源:综合省委新闻网
【字号:  】【打印

处暑在望,声声蝉鸣犹在耳畔,枝桠上飘落的一叶新黄,捎来夏秋交替的讯息。对于躬身耕耘的人们而言,名为“丰收”的时刻已在前方。

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8月19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到苏州调研城市工作,并督办省政协重点提案。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阶段变化,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

城,所以盛民也。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的独特地理风貌,造就了各个城市极富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脉、人文风俗。伴随着人民城市理念在这里深深扎根,一个个令居者自豪、游者流连、闻者向往的故事,勾勒出生动而具体的幸福宜居图景。

图片来源:苏州发布

储存旧时光、打造新天地。苏州古城东北角,距离拙政园仅500米的北园仓库经历改造“蝶变”为美罗创意园,红砖墙、石板路见证着岁月变迁,“文创+文艺+文商”综合体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消费。这是苏州首个完成“工改商”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项目,也是江苏唯一入选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二批典型案例的项目。通过坚持修旧如旧、融入园林特色、推动业态焕新,苏州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实现价值重塑,更彰显了臻于至善的城市品格。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今年6月起施行,专设低效产业用地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特别规定。依托法治的坚实支撑,苏州正以滴水穿石的定力和耐心,推动“老家底”成为“新富矿”,让人文与经济在苏州相融互促、相得益彰,一如姑苏“双面绣”璀璨千年。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城市是产业繁荣的载体。20日,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省会南京开幕。以“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为主题,大会发布了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面向广域网的网络大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基带电路AI自动设计工具链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并见证一系列合作的签约。如何实现“定义未来”到“实现未来”的跨越?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表示,南京将坚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与各方一道,面向前沿、打造科研攻关总平台,突出融合、建好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应用、构建开放共享大网络,共建生态、拓展全链赋能新空间,加快建设全球未来网络创新枢纽。值得回顾的是,今年3月,南京成立了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其中就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这场大会进一步彰显了南京在网络通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将成为这座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与城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如果把无锡城写成一本书,扉页上一定绘着太湖。去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Ⅲ类,创30年来最好水平,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蓝藻发生强度持续减轻,连续第17年实现安全度夏;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首次提高到“优秀”等级……多年来持续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无锡,收获了母亲湖慷慨的生态馈赠,也在今年初打开了文旅崭新局面——阔别20载后再次开启,6条太湖水上旅游线路串联起壮阔湖光山色,也让人得以一窥城与湖共生共荣的奥秘。17日,无锡市代市长蒋锋带队专题调研太湖游船项目。诚如他所言,太湖游船项目是展示太湖治理成效的重要窗口,是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未来,无锡还将积极拓展市内航线及无锡到苏州、湖州的市际航线,促进“两省三地”文旅互动、资源共享。近期,无锡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审议通过,这意味着无锡将锚定生态、绿色和数字赋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河湖治理能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自然生态之美、绿色生产之美、人居环境之美在太湖之滨交相辉映、美美与共的前景,值得期待。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20日,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专题调研城市工作,其中一站是徐州市城市运行综合监管平台。平台将城市生命线工程与运管服平台一体化融合建设,构建新型城市运行“智慧大脑”。宋乐伟详细了解其建设运营情况,提出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更好发挥平台作用,努力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除了运用相关技术深度开发“大脑”功能,徐州还通过数字赋能,让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更加活跃。从云龙区的“党群e家通”到鼓楼区丰财街道的信息化平台;从铜山区潘楼村的数智蝶变,到贾汪区智慧“村务”的积极探索……一批数字化场景应用,引领徐州城市建设、基层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进球!上周末结束的苏超第九轮比赛中,球门前的一脚轻推,让常州在绿茵场上刷新了城市高光时刻。“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轻松写意的进球,背后是队员们98天毫不松劲的拼搏与坚持,是广大“常州人”无惧风雨、不离不弃的支持与守望。球场上的阵阵助威,饱含着人们与这座城市深厚的情感联结与认同;球场外的声声回响,彰显常州的开放包容——街边烧烤店因一块赛场广告牌爆火,塘桥老哥的萝卜干炒饭成了观赛标配,赢球次日提供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免费开放体育场福利……素有“新能源之都”美誉的工业强市,在持续行进的赛事中树立起更加立体的城市形象,同时让全国人民再度结识了一个豁达而有温度的“君子之城”。善于把握机遇的常州不失时机、布局长远:“观苏超 聚英才”人才招聘活动集中释放近700个人才岗位需求,为各类人才开稳高质量就业“直通车”;创新推出的“赛事+考察+洽谈”模式,让赛事引流、产业留商结出累累硕果。虽然常州目前只赢了一场球,却早早让烟火气息充盈了街巷、让君子风度浸润了人心、让“选择常州”赢得了最广泛共识。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21日,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前往崇川区调研城市更新工作。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是南通不可复制的文化根脉和历史名片,内有200多处建筑类历史遗存。从环城南路沈绣博物馆出发,沿着街巷穿过西南营、寺街,吴新明一路走一路看,仔细察看街巷肌理、院落现状、改造施工进展,详细了解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建设等情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考验着统筹的眼光。吴新明表示,要处理好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充分尊重街巷、建筑原有风貌和群众意愿,扎扎实实稳步实施改造、提升功能,同步导入多元文旅业态,以“绣花”功夫做一片、成一片,实现历史街区“见人、见物、见生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在城市更新中践行人文经济学。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同日,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市长顾坤调研城市工作。在蓝·1958文化创意园和老西门大街历史地段保护复兴项目现场,史志军详细了解城市工业遗存、老旧建筑、老旧民居、历史商街等综合更新改造情况。新和旧、拆与留,考验的是历史远见。史志军说,要树立敬畏之心,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注重融入城市更新和区域特色发展,统筹推进价值挖掘、融合发展等工作。“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通过保护好肌理风貌、建筑形态和住民生活的烟火气,淮安定能守护好文化根脉、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是重要的民心工程。20日,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调研城市工作。在亭湖区朝阳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现场,他察看片区环境整治、存量空间优化、功能业态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周斌提出,城市更新要坚持高质量导向,突出内涵式发展,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盘活存量资源,带动优质增量,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构建“全年龄友好”型城市环境也是他此行的关注点之一。在盐城国投健康长者公寓样板间、护理站和智慧餐厅,他详细询问收费标准、医养服务、智慧应用等情况,鼓励运营方持续放大品牌效应,加快标准化、连锁化、智能化布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养老新模式。养老是贯穿城市工作始终的“必答题”,伴随老年人福祉纳入城市规划核心考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盐城将让高品质幸福康养生活从规划蓝图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城市增长”到“城市生长”,一座座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在持续发展中构建美好家园的丰富内涵,使“宜居江苏”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最温暖的注脚。

南京:

多元场景立体布局,“苏超”燃动南京市消费热情

无锡:

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出炉,擘画治水新蓝图

徐州:

持续打造数字化场景应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常州:

市文明实践宣讲活动“热情开麦”

苏州:

263名“科技副总”上岗

南通:

今年前7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5.5%

连云港:

市政协举行政企协商座谈会

淮安:

“苏超”点燃淮安夏日消费强力引擎

盐城:

推动涉企服务迭代升级焕动能

扬州:

“月亮城”两岸青年文化创意周举行

镇江:

“抗战故事我来讲”沉浸式主题宣讲活动举行

泰州:

“到泰州、泰周到”泰州籍大学生就业园区行活动举行

宿迁:

出台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发展“20条”

作者:张苏宁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