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党史工办、省档案馆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新江苏客户端和中国江苏网联合承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特别支持的“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圆满收官。活动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不少革命后代纷纷推荐红色传家宝,现推出特别策划——“红色家藏”系列征集活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铭刻红色记忆!今日推出第七期。
破损生锈的搪瓷碗、缀满“补丁”的皮带、厚重的学习笔记、几份泛黄的任命书……在南京76岁的刘奶奶家里,一只铁皮文件箱内珍藏了多份老物件。“这是父亲刘詠菊行军时用过的文件箱,里面都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刘詠菊,1904年出生在湖南平江县黄金洞乡的一个农民家庭。读过3年私塾的他本想传承家里的中医技艺,但随着大革命形势的高涨,他同另外5个弟妹全部投身革命。1927年,刘詠菊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游击队队员,先后参加过平江秋收暴动和“三月扑城”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詠菊所在的游击队改编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队,他任一支队司令部特务队班长。随着战情发展,他跟着新四军离开平江奔赴江南地区。1939年,刘詠菊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四路政治处组织股长,后又在新四军一师师部工作,同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顽固派、汉奸、伪军进行坚决斗争。解放战争,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莱芜、泰安和蒙阴地区的歼灭战,历经枪林弹雨,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新中国成立后,刘詠菊从华东军区公安后勤部调任南京,先后担任南京公安总队政治部主任、中山陵园管理处处长和南京市工务局副局长。彼时,南京城内百废待兴,一大批桥梁河湖正进行修复建设。刘詠菊参与了玄武湖的疏浚和堤坝拓宽工程,常和工人一起从湖中挑泥。常年伤病的他承担不了高强度劳力工作,每次回到家累得连饭也不想吃。“妈妈劝他也没用,当时南京的建设正热火朝天,他就想出份力。”刘奶奶回忆。
1955年,刘詠菊被任命为南京市监察局局长。肩负监督重任,清正廉洁、严格自律是监察人员的职责。“父亲待人很温和,别人有困难求助,他总是伸出援手。”刘奶奶印象中,从家里的锅碗瓢盆到身上的皮鞋衣衫,父亲送出去的东西不计其数,但一切“走关系”“开后门”的想法和行动绝对走不通。
刘奶奶说,当时老家平江县地处贫困山区,常有亲戚写信请求父亲安排体面的工作,但父亲一个特例也没开。“父亲是一道岗,守的是党组织的底线和尊严,这就是他的信仰和做人原则。”
接了三次的皮带
搪瓷饭碗和牙刷
三年困难时期,身为党员的刘詠菊和妻子响应号召,把两人手上的鱼票、肉票上缴,自己被饿得腿部浮肿。“饿啊,每天醒来的第一感觉就是饿。开饭时,稍微好一点的菜都先让奶奶和小弟弟吃,我们再动筷子。”即便这样,刘詠菊见到生活困苦的老部下来访,还是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甚至脱下自己唯一的皮背心给对方。“别人不知道,他自己的皮带断了接、接了断,袜子补成了‘千层底’,唯一的一双皮鞋只在观礼时才穿。”
对待子女教育,刘詠菊也极为认真。“不要想着我能给你们带来什么好处,学实实在在的本领,为社会和老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这番话,牢牢钉在了孩子们的脑中,成为家训。
刘詠菊的笔记本
生于战争年代,几十年的戎马经历在刘詠菊的生命中凝结为“克己奉公”信念。1962年,刘詠菊因公殉职,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我记得他带我们去北极阁,教我们唱《国际歌》和《新四军军歌》;有时还会盯着我写字,耐心地指导我运笔。”59年过去,刘奶奶仍会回想少年时和父亲的相处点滴。在父亲的影响下,家里的孩子们都养成了节俭习惯,爱惜粮食、随手关灯,生活用水也循环使用。“父亲虽然不在了,但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里始终有他的影子。”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