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充分反映江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激励全省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党史工办、省档案馆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新江苏客户端和中国江苏网联合承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特别支持的“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江苏省百件红色基地馆藏珍品征集展示”正式上线。江苏各地红色展馆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周恩来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58家提供馆藏线索。今日推出第九十三期。
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登了题为《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的消息和评论员文章《把“包”字引向乡镇企业》。
见报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新闻联播中全文播出。此后,无锡堰桥乡“一包三改”的做法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对推进农村改革起到了表率作用。如今,这份旧报纸被珍藏在无锡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
无锡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里保存的《人民日报》原件
“一包三改”是什么?为什么要“一包三改”?这还得从1978年说起。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村民用摁手印的方式,签订“大包干”契约,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1982年秋天,无锡堰桥公社党委学习小岗村,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充满干劲和积极性,抢收抢种,颗粒归仓,这一年,公社实现了大丰收。
在农业上尝到甜头,公社领导将“包”字引到乡镇企业。11月,公社先在一家小服装厂试点“厂长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底,这家亏损了三年的服装厂首次扭亏为盈!
公社领导“趁热打铁”,次年将同样的方法应用到一家大型橡胶厂改革试点,依旧取得了成功。1983年3月,堰桥公社对社里18个社办厂全面推行九大改革制度,包括干部选聘制、工人合同制、工资浮动制、老工人退休制等等。
这一年的堰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翻番、工人收入成倍增长......原先经济基础在无锡县36个公社中处于中下游的堰桥,成为了无锡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1984年3月,堰桥改革取得的9大经验被定名为“一包三改”。“一包”指的是经济承包责任制,“三改”就是一改干部的任免制为选聘制,二改工人的录用制为合同制,三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
1984年4月,“一包三改”在无锡市推广。1984年5月25日,江苏省委发文,在全省推行“一包三改”经验。
邓小平说,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一包三改”的引领下,无锡堰桥成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小岗村”,惠山诞生了江苏省第一个亿元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创造了“苏南模式”的经济奇迹,书写了领时代之先风的精彩篇章。
推行“一包三改”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橡胶厂试点成功后,人民来信不断,谣言满天飞,不断有人向党委领导施压:“你们站的是什么阶级立场?执行的是什么阶级路线?后台老板又是谁?”
县委了解情况后,坚持为公社领导班子打气撑腰:“县委支持堰桥的改革行动,党是你们的后盾。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改革取得成功”。
正是这样的坚决和坚定,“一包三改”迎难而上,创造了苏南的“经济奇迹”,凸显了堰桥人民“敢于开拓、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
“一包三改”有多火?当年,堰桥毛线厂生产的“梅皇”牌羊毛衫畅销全国,享誉中外。荣获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曾来锡访问,当时的毛线厂为女排队员每人定做两件羊毛衫作为礼物。后来,全国各大百货商场都出现中国女排姑娘穿上“梅皇”牌羊毛衫的照片,引起一时轰动,由此可见“一包三改”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强有力的影响力。
时光流逝,镌刻在报纸上的一个个铅字,乡民们渐渐鼓起的钱袋子,无一不见证了“一包三改”给无锡带来的巨大变化,更将发生在堰桥大地上那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定格在历史功勋册上。
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馆长 李戴红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