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丨“伟大的行动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天,我们渡江了!”
2021-07-08 09:2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0
【字号:  】【打印

编者按: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充分反映江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激励全省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党史工办、省档案馆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新江苏客户端和中国江苏网联合承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特别支持的“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江苏省百件红色基地馆藏珍品征集展示”正式上线。江苏各地红色展馆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周恩来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58家提供馆藏线索。今日推出第七十九期。

“昨晚我们渡江的路线走经六洲向南,六洲离家只有五里路吧。当时我想,这个时候,我突然到了家里,家里一定不认识我了(你也不认识),会把我当做一个解放军同志招待。可是,当一旦知道是我回来了,家里一定欢喜死了。母亲也许会流泪,然而我没有突然回家。妈妈要是知道我离家五里路不回家,一定会骂我不肖子孙吧。”

1949年4月9日,时任解放军第30军文工团团长的胡士平,在家书中写道。这名过家门而不入的解放军,此刻正在南下准备横渡长江天险的百万大军中,日夜兼程,无畏挺进。心底的思亲之情,只能倾诉在笔端,浓缩在一封封家书中。

1924年3月,胡士平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4岁时参加新四军,成为战地服务团一名文艺兵,并跟随汪道涵副团长学会了读谱和指挥,还结识了著名抗战歌曲作者孟波。在他们的影响下,胡士平16岁开始学习作曲,此后创作了多部作品,影响深远。

渡江战役期间,胡士平创作备战之余,给家中父母兄弟写下了多封家书,战役结束后,他根据这些家书整理成《渡江日记》,记载了他在战役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的日记对渡江战役史研究具有重大文献价值,现珍藏于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49 年 3 月9日,胡士平和战友们在徐州宿县北边的赵小庄接到命令,准备南下。出发前夜,乡亲们为他们开了一个欢送会,还送了三面红旗,祝子弟兵胜利打到江南去。心潮澎湃的他专门写了一支《辞别歌》:“老乡们,再见吧!老乡们,别送了。你们的心意,我们知道;你们的话,我们已记牢!决心打到江南去,不怕路途远。长江的水温暖,水温暖;我们一定坚决打过去,把江南的兄弟都解放……”

10日早晨,乡亲们燃放鞭炮,挥泪送行。“在这种场合下,谁能不感动呢!所以在以后的十天行军中,同志们在雨里、在泥里、在病中都熬过去了。我们没有辜负人民的热情啊!”他写道。

“弟弟,十一年了,自我离家那一天起,就有坚强的信念,总有一天会回来的!现在是回来了,这能不使人兴奋么!”在靠家最近的地方,胡士平在给弟弟的信中讲述了自己参加革命十多年,从没改变过的信念。

1949年4月21日,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成千上万只木船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迅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4月22日,胡士平激动又兴奋:“今天,是我们伟大的行动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天——我们渡江了。”

“我又要写这封信了,因为我们已渡过了长江。这样光辉的日子,应该永记它。”4月23日,胡士平向家人通报了部队成功渡江的消息,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大炮一响,我就知道是你们打过来了,因为他们没有炮啊。我们老百姓都不敢睡了,都爬起来看。一会子功夫,后面一团火,你们就过来了。有一队人到了庄上问我:‘什么人’。我说‘老百姓’。他说‘大妈妈不要怕’。我心里想,怎么这样和气,真是我们自己的人回来了!”这是渡江后一位老妈妈说的话,胡士平也记了下来写在信中。

“老百姓鲜活的语言,透露出了他们对解放军到来的期盼,其兴奋、渴望的情绪难以言表。《渡江日记》生动描述了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的支援也是革命胜利的根本。”渡江胜利纪念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杨学功介绍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是民心所向,胜之所往。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陈澄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秦旺 周永金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