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洪叶 姚政宇) 8月28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17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历经八年多时间,江苏已完成全省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记录生物物种9266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陆生脊椎动物523种、陆生昆虫3216种、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
调查期间,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被相继发现,如苏州市吴中区发现毛脉槭、工业园区发现伞房花耳草,南通市经开区发现海边月见草,无锡宜兴市发现凹耳臭蛙,南京市玄武区发现蕈步甲、江宁区发现亚洲长翼蝠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在江苏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标志着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物种栖息生境不断恢复。
调查成果显示,我省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稳步增长,分布范围持续扩大。多个物种从局部扩散至更广区域,例如,溧阳市首次发现“植物熊猫”独花兰的野生种群,成为继句容市宝华山之后全省第二个分布点;“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从扬州、宿迁、盐城等局部区域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从空间分布来看,全省生物分布特征鲜明,空间格局结构清晰分明。宜溧山地、宁镇山脉、云台山区成为陆生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滨海与太湖湿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苏南水网及大运河沿线则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生境,这些区域与江苏省重要生态空间高度重合,充分彰显了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的显著成效。
此次调查共系统记录、收集整理到62万条调查数据。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研究分析重点物种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为新决策、新政策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