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德全手工炒茶。
黄龙岘村采茶工人对春茶进行鲜叶分拣。
颜颖 摄
□ 本报记者 颜 颖
春风轻拂山头翠,采茶声声入耳来。清明将至,我省多地茶园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茶农们抢抓农时采摘明前茶供应市场。除了采茶制茶,各地葱郁的茶园里还不乏研学团队和市民游客,各色身影与春意茶山构成一幅美丽的乡野画卷。
沐浴春光,新茶“抢鲜”上市
3月26日早上8点,南京溧峰茶业集团小经巷茶叶种植基地里,采茶工徐孝恩与其他10余名同伴已挎着竹篓穿梭在茶树间。这是茶场今春碧螺春新茶开采的第一天。
“新采的鲜茶要在阴凉处通风摊放4至5个小时,然后高温杀青。至茶叶手感柔软、略失光泽、稍有黏性、始发清香时,通过揉捻使嫩芽卷曲如螺,接着搓团显毫,最后文火干燥。”溧峰茶业集团董事长曹成清介绍,冲泡后茶汤清透明亮,闻之清香怡人,口感鲜润回甘,方是碧螺春中的精品。当前,集团被认定为省老字号企业,“溧峰”牌碧螺春、翠眉、雨花茶等精品茶叶销售至南京、上海、扬州、苏州等城市。“我们对300亩茶场精耕细作,精品绿茶每斤售价约3000元。眼下,第一批新茶已经上市,茶场全面进入采摘期。”曹成清说。
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的2600余亩茶园从3月27日开采,预计4月20日结束,当前头批春茶“龙毫”“龙针”已上市,供不应求。雨花茶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德全在黄龙岘设有炒茶车间,从事茶田管理、茶叶种植近50年,他依然坚持手工炒茶。张德全告诉记者,今年前期少雨低温导致茶叶减产约1/3,但在充足光照下,茶叶品质反倒比以往更好。
立足良种,科技赋能产业
高品质好茶,不仅需要优良的山水气候,更需要良好的品种和科学的培育种植方法。
南京市浦口区茶叶生产面积约1.2万亩,茶园分布在江浦街道、星甸街道、汤泉街道、桥林街道和老山林场,先后诞生了“浦桥玉剑”“十里清峰”等知名茶叶品牌。从3月25日起,南京十里清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长清就带着采茶工在茶山上忙碌。该合作社拥有高标准茶园868亩,年产值1200多万元。近年来,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进龙井43、中茶108、蒙山9号、平阳特早等近20个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他还探索在山间茶园使用喷灌技术,广泛应用翻土机、修剪机、田间管理与转运机械等高效设施设备,探索建设数字化智慧茶园,基地生产机械化水平超75%。
记者在扬州市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内看到,茶田开阔整齐,茶垄蜿蜒碧绿,茶树行与行的空隙也比一般茶园要宽。国家一级制茶技师、大自然茶业技术总监陈苏生说,公司有500余亩茶田,企业逐渐引进机械开展田间作业,茶树品种也逐步转为品质高、上市早且适合机械化操作的类别。陈苏生介绍,公司茶园宜机化改造进度已超六成,并在修剪、采摘、植保等环节使用智能化设备,茶园还对风向气候、土壤温湿度、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和茶园病虫害“五情”进行监测。“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平台科学种茶。虽然现阶段机械设备价格较高,还需要定制,但从长远看,茶园机械化能够实现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陈苏生说。
延长链条,农文旅融合发展
春茶飘香醉人,春景更不可辜负。乘着4月暖风,各地茶园还纷纷接轨文旅产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在张家港市乐余镇永利村,“上春山 趣采茶”半日活动包含亲子采茶、古法炒茶、围炉煮茶以及徒步香山湖等内容,不少家长带孩子参与活动,体验采茶乐趣;南京壹23研学则计划开设采茶制茶研学小课堂,教5岁以上的孩子体验“抓、抖、搭、塌、捺、推、扣、甩、磨、压”采茶十大手法。
基于浓厚的茶文化,黄龙岘村在村庄建设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元素,建有茶文化博物馆、炒茶坊、茶缘阁驿站、黄龙大茶馆等业态,游客可沉浸式感受茶文化。村企岘里乡学院推出茶文化研学,游客可在茶园体验采茶制茶、观看茶艺表演、制作茶包香囊等。“茶文化成为黄龙岘旅游的独特IP和独家辨识度。在优美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茶文化为黄龙岘的出圈增添了文化内涵,助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村内目前茶相关从业者近200人。”黄龙岘所属行政村牌坊村相关负责人说,每到清明假期,村里日均客流都超过万人。
“基于茶场的悠久历史,又有碧螺春、雨花茶、翠眉、翠毫等多种高品质茶叶,以及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我们正转型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曹成清说,溧峰茶业集中规划整治茶场,开展自行车道和亭台建设,计划联合周边景区打造踏青采茶团建活动,探索发展研学旅游、农耕采茶等,不断拓宽产业发展渠道,让“金叶子”焕发出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