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家医疗机构获评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2022-01-14 08:00:00
来源:新华日报
0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叶真 葛灵丹

2021年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名单近日出炉,省内共1731家医疗机构入选,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南京市中心医院等132家医院被评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单位”。

这是省卫健委首次组织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选工作,分“优秀”和“合格”两个等级,从老年友善文化、友善管理、友善服务、友善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百分制打分。

敬老爱老,

“老年友善”服务各有特色

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要以老年患者为中心,改善就医流程和环境,关注老年人疾病和功能状况,创造一个安全、友善、适宜的医疗环境,从而保障老年患者的就医尊严和生活质量,提高这一群体的满意度。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及照护需求,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在电梯、楼梯加设防滑措施、安装安全扶手,实行老年人挂号、缴费、取药、就诊“四优先”,发放专属助老徽章,在候诊区增设老年健康教育等宣传栏,病床边贴有防跌倒警示标识……在南京鼓楼医院,一个个敬老爱老小细节引人关注。

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是老年人看病时的普遍感受。省中医院门诊部主任吕东岭告诉记者,几年前该院就已着手打造“只见医生一人”问诊模式,即减少看病流程,患者不需经过报到、取号等环节即可直接进入诊室,当系统识别患者为老年人时,会优先安排问诊。早在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落地之初,医院就组织志愿者们现场指导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如何使用微信或App挂号,并在门诊大厅持续播放教学视频,多年下来已取得成效。“我曾统计过,通过微信或App挂号的7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挂号人数的18%左右。”吕东岭说。

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还需关口前移,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南京明基医院老年科主任姜建东告诉记者,针对门诊和住院患者,医院定时举办老年健康讲座,引导老年人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针对不方便出门的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去年共服务768人次。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涵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涉及各个方面,既是医疗机构适老化转型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抽样调查显示,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比例为77.4%,80岁以上高龄老人患慢性病比例达85.3%;全省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135万人。去年,江苏新增19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截至当年10月,江苏超过95%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为老年人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全省为70岁以上老人开设挂号、缴费、取药优先窗口共2493个,为无亲属陪护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伴医服务57.5万人次。

下足“绣花功夫”,

多进行换位思考

如何真正“读懂”老年人的需求,让老年患者在接受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老年友善的“温度”?业内人士表示,打造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贵在下足“绣花功夫”,多进行换位思考,尽可能将各项工作做细做实。

在南京市中心医院,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在志愿者陪同下走入电梯,手臂上贴着写有“预防摔倒”字样的黄色标贴。该院副院长黄岚告诉记者,这个黄色标贴是医院专门为独自看病老年人准备的。“看到独自前来的老人,医院工作人员通常会主动提供陪诊服务。只要老人贴上特殊标贴,无论在诊室里还是挂号、缴费或去诊室的路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会予以‘特别关照’。”

南京市中心医院位于玄武区鸡鸣寺附近,居住在周围的老人为数不少。该院党委书记印小荣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们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龄65岁,老年科患者平均年龄80岁,门诊患者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逾七成。自2019年由综合性医院转型成为‘南京市老年医院’后,医院逐步完成适老化改造,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比如,在药房专设老年人用药指导窗口,在病房卫生间安装扶手和坐浴椅。”根据老年患者疾病特点,该院在学科建设上以老年医学为重心,前端注重老年慢病的预防、早癌筛查等健康管理;中端围绕老年疾病诊治,形成老年疾病多学科诊疗、老年综合评估、老年营养支持、老年康复、老年微创手术等方面特色;后端以长期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为主,打造全流程、全周期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是人们的健康“守门人”,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他们平时看“小毛病”和慢性病的首选,在一些手术后康复阶段,很多老人也会选择就在“家门口”住院。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正在向基层延伸。

在南京市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和怡老年照顾中心、安宁疗护病房,还有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慢病4S小屋等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院长周明飞告诉记者,当前社会整体节奏较快,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由此出现不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一些老人患有慢性病或处于康复期需要长期住院,子女忙碌之下往往疏于照顾,这个时候更需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针对住院患者和安宁疗护病人,我们医院每周会分别安排中医师和心理医生,帮助他们缓解病痛、进行心理疏导。很多医务社工也会陪老人聊聊天,或者帮助他们实现一些小心愿,哪怕是陪着到附近走走,往往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动态化监督,

多方发力满足老人健康需求

根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7亿的峰值,老龄化水平升至34.8%。随着全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特点越发凸显,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给老年健康服务和保障工作带来更严峻挑战。当前,在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政策。如何让这些政策落实转化为老年群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考验着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责任担当与能力水平。

在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许婷看来,建设老年友善医院,应该从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特点出发,多提供便利,多角度发力,并大胆创新、灵活管理,深入挖掘老年人真实有效需求,要相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老人来说,进行同伴教育和交流,以老带老,互相帮扶,不仅能够提高老人的价值感,还能调动老年人学习预防疾病相关知识的热情,如此一来,可形成良性循环。

在省中医院,就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常青志愿者服务队。“可别小看他们!这群穿着白大褂的老年志愿者,比年轻人更懂老人。”吕东岭介绍,这支队伍由从医院退休的医护人员组成,很多队员是曾经的医生、护士、药师。每周一、周二门诊量大的时候,会有近20名常青志愿者集中活跃在该院一楼大厅,其他楼层也有他们的岗位。“一些老年患者来到医院,不知道挂哪个科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操作,这时有具备专业知识的老人前来耐心提供帮助,他们往往拥有更多共同语言,也更容易产生信赖感。”

为方便老年人就医,省中医院正在探寻更多灵活的方法。“比如,‘云门诊’给予患者更多时间选择,晚间就会有很多老人在子女协助下通过手机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此外,省中医院的午间门诊和周末门诊,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陪同长辈前来问诊。”吕东岭说。

老有所依,需要全社会的温暖相助。要让老年人看病问诊更方便,许多功夫同时也应下在医院之外。“我们要考虑到,可能有一部分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甚至无法前往医院就医。”许婷建议,针对这部分患者,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开设家庭病床,并将相关数据联网到社区医院。一旦数据异常,可由社区医院监测判断并处理,发生疑难或重大疾病则及时转诊,从而构建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共建的医养结合网络。同时,鼓励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设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专项技能培训课程,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能力及家庭照护能力,也能避免老年人发生相关并发症。此外,针对失能老人,社区也可招聘专业的医护人员或护工,发展社区日间照护机构。

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处长赵恒松表示,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省卫健委将进行动态监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分年度实施,每个周期为3年,省级每年按一定比例组织专家对评定的单位进行抽查,发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限期整改;对多次整改不合格的,将取消其资格。对满3年期限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进行复评,履行评审程序和公示要求,完善淘汰机制。”

下一步,省卫健委将持续推动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帮助老年人解决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就医困难,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更多方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