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创新开展“家门口慈善”服务成果丰硕
2025-04-03 09:04: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记者 朱秋霞 本报通讯员 朱庆庆

城乡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在。2023年以来,市慈善总会联合民政部门把提供“家门口慈善”服务作为重点特色项目组织实施,在全市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慈善主导、典型引路、项目支撑、各方参与”的协同联动推进机制,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组织志愿者服务2900场次,支出帮扶资金21524.4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8.44万人次。2024年3月,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来镇调研指导,对我市创新开展的“家门口慈善”服务予以充分肯定,鼓励我市深入推进、全面覆盖,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党建引领,强化保障

句容市白兔镇行香村的张先生这两年过得不容易,一场大病,十几万元医药费,让张先生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得知张先生生病后,村两委、村慈善工作站立即行动,及时上门了解情况,在其生病期间到医院探望,按照最高救助标准送来3000元经济救助。“村慈善工作站不仅给了我经济救助,更重要的是让我心里有了依靠,感觉到了来自身边实实在在的支持。”张先生说。

在慈善服务过程中,行香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慈善服务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村慈善工作站成立以来,坚定党建引领,突出“初心+慈善”党建主题,每年举办“与爱同行”慈善文艺晚会,传播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氛围。

“家门口慈善”服务融入社区治理,需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依托党员志愿者组建社区慈善工作队伍,我市“家门口慈善”服务在推进中构建了以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核心的社区“党建+慈善”服务体系。

明确主体,建强载体

春天的乡野间,油菜花开得烂漫。丹徒区辛丰镇慈善综合服务中心就位于该镇东街村一片黄色的花海中。去年底以来,这里也成了周边老年人最喜欢的聚会场所。

61岁的庄红平视力残疾,独自靠低保金生活,80岁的刘和根是他的好朋友。自从去年年底慈善综合服务中心“开业”以来,两人每天早上都结伴步行约半小时,从沿街自然村前往东街村的慈善综合服务中心。“我们上午就过来玩了,这里可以看电视、做理疗、唱卡拉OK,还有人聊天,到了中午一块钱就能吃一顿饭……”庄红平说。

为做好“家门口慈善”服务,2024年东街村在民政、慈善部门以及辛丰镇政府的精心指导下,历时4个多月于2024年11月全面建成集康养、助餐、文娱于一体的慈善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超130万元,总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在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专业化社工支持及慈善服务。

实现“救”在群众身边、“助”在村社门口,推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是基础。两年来,市慈善总会在四级慈善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解决镇(街道)和村(社区)两级最基层慈善组织能力不足问题。截至目前,全市所有镇(街道)慈善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均配有2至3名专职人员,做到了有组织机构、有专职人员、有服务场所、有资金保障。同时,大力推进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慈善组织,2024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

典型引路,稳步推进

润州区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地处老城区,社区内有“三多”——残障人员多、困难人群多、失独家庭多。在市和区慈善总会的积极支持下,社区聚焦困难群众需求、聚集社区慈善资源、聚合社会爱心力量,开展“家门口慈善”服务。2024年5月,社区又在全市率先成立“聚爱‘益’起”社区慈善联盟,积极探索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的“迎江模式”。

“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家门口慈善’服务在推进过程中首先选择了困难群众相对较多的部分街道和社区先行先试。”市慈善总会项目部主任甘培华介绍,在润州区金山街道、京口区正东路街道酒海街社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2024年3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社区慈善创新转型,全力提供“家门口慈善”服务的实施意见》,继续在全市重点培育15个镇(街道)、30个村(社区)作为先行典型,引路开道、深入推进、全面展开。

新修改的《慈善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家门口慈善”服务项目的深入实施,有力推动了社区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2025年,“依法有序发展社区慈善”被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整合资源,融合发展

2024年,一场大火将丹阳市珥陵镇珥城村“五保户”陶春金的家烧毁。得知情况后,村党委书记带着工作人员、网格员立即赶到现场,先安排陶春金暂住到亲戚家中并送上临时救助金。随后,按照其本人意愿,在网格员汪和坤的操持下,村里的一间公房被打扫修缮、添置生活用品后成为陶春金的新家。

用好微网格,珥城村实现了36个组、1952户、5986名常住村民全年走访全覆盖,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建立特殊困难群体“动态档案”,村组干部包户到人、党员群众主动参与,以实打实的帮扶举措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

慈善工作融入社区,需要广泛凝聚所在社区的部门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力量。按照“阵地整合、服务融合、资源聚合”的工作思路,我市构建了“慈善+社工+志愿服务+网格员+社会力量”的融合发展机制,建立了1个困难户由“1名党员干部+1名慈善社工+1名志愿者+1名网格员+N名社会爱心人士”共同组成的服务专班;全面开展入户调查,建立健全“一社一册、一户一档、一人一策”的服务台账,制作帮扶对象分布图并动态更新。

“下沉慈善资源、融入基层治理,努力构建‘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精细管理-优质服务’的社区慈善服务体系,实践证明,‘家门口慈善’充分发挥了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和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市慈善总会“家门口慈善”服务项目负责人刘卫华表示。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