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邹平 郑露莎
初冬时节的长江湿地,东方白鹳、小天鹅、白琵鹭等珍稀候鸟现身滩涂,戏水觅食,这是它们在用翅膀为“好地方”扬州的生态环境投票;
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扬州“护线爱鸟”经验连续第四年登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是国际社会对“生态宜居名城”扬州的认可和点赞。
扬州是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承担着长江大保护、建设大运河绿色长廊、保障南水北调“一江清水北送”等重大责任。近年来,扬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牢“全域皆源头”意识,在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修复、污染防治攻坚等方面持续发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近10年间PM2.5浓度下降约50%,优良天数比率提升约13个百分点;长江水生态考核蝉联沿江八市第一,长江扬州段水质连续七年保持Ⅱ类水平;海绵城市建设、古城保护更新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荣获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全球生态修复模范市、全国净塑城市……
“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诗吟咏了三百年,如今仍为城市代“颜”。这座长江边、运河畔的千年古城,用五年的砥砺前行,为这抹诗意赋予了时代的磅礴注脚。从“治标”到“治本”,从复“青绿”到植“新绿”,这是一场关乎发展理念的深刻蜕变,也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路径的深入探索。今日,古老的江河畔,正澎湃着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脉动。
提亮“青绿”底色
从保卫战到持久战
浩荡长江,奔流至此。自新世纪始,这座江河交汇的城市,肩负起一项新的重大使命——护佑一江清水向北流。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扬州的选择,关系着千里水脉的清澈。这非一时一地的治理,而是一场关乎国家水脉安全的全域性、系统性工程。
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源头保卫战在这里打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沿江产业毅然 “退后一公里”,累计关闭转移化工企业近500家,生产喧嚣归于寂静,只为换回岸线的宁静与河水的清澈。长江生态岸线占比从47.5%提升至56.9%,长江扬州段水质由“十二五”时期的Ⅲ类全面改善为Ⅱ类。放眼全域,一条绵延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被精心构筑,它如同一条跃动的绿色动脉,为北上的清水筑起了永恒的生态屏障。
治理的智慧,更在细微处闪光。在输水“咽喉”芒稻河,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治理令人动容——人们用打坝抽水干河的“笨办法”,揪出每一个隐蔽的污染源。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最终让一度蒙尘的河道重焕光彩,荣膺“国家美丽河湖”。从“治标”到“治本”,扬州更是推动出台了全国首部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实现了从工程性治理到法治化保障的跨越。
这场底色之战,在天穹与大地同步推进。
为了找回记忆之中的蓝天,全市累计实施3700余个大气治理项目。一项项攻坚,让PM2.5平均浓度从2020年的36微克/立方米稳步下降至2024年的3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从80.1%提升至81.7%,“天空的颜值”持续提升;
为了守护世代耕耘的沃土,扬州完成了580家化工、涉重金属企业关闭遗留地块的调查,确保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的底线。在广袤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21年的22.4%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70.9%。全市8座山体系统开展“一山一策”工作行动,全面加强山体保护,科学利用山体资源,持续改善周边环境,从生态图谱与文旅价值双重维度,推动山体生态价值转化。
……
如今,在南水北调东线的核心水源地三江营,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频频现身,观测员已记录到6次母子豚同游的温馨画面——这是种群兴旺的最直接信号。江豚,这位水中“微笑天使”用安居和繁衍,为扬州的“青绿”底色投下了最可信赖的赞成票。
淬炼“含绿”成色
从绿杨新城郭到生命共同体
生态的进阶,在于从单纯的“复绿”,走向构建一个万物竞荣、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扬州的“绿”,是层次分明、血脉相连的生态系统。
运河三湾,是这场生态进阶的见证者。曾几何时,这里聚集了农药、皮革、建材等80多家工业企业,是城市不愿示人的“工业锈带”。自2014年起,扬州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搬迁企业、治理河道,系统性修复湿地。如今,漫步其间,但见古运河拐过三道湾,水流平缓,两岸层林叠翠,昔日“疮疤”已蜕变为年接待游客超430万人次的“生态客厅”与文化“网红地标”,并成功入选世界运河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典型案例。
守护,更需要非凡的远见。在城市东部的“七河八岛”区域,扬州以人大立法的刚性,实施“四控一禁”,划出超过56%的区域为禁止建设区,毅然为未来发展“留白”。这份“不开发”的克制,守护了国内保护最完好、资源最丰富的河岛湿地之一,也让“江淮心、扬州眼”成为永恒的城市绿肺。
生态的丰饶,最终由生命来投票。扬州持续投入8.5亿元,建成15个生态安全缓冲区、7个县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和科普展示馆,为生灵构筑安居之所。三江营和高宝邵伯湖群(高邮)2个“生态岛”试验区列入省级试点,成为物种迁徙的关键踏脚石。成效是惊人的:全市记录到的物种数,从2020年的约1600种飙升至如今的3675种。
这片“含绿量”日益提升的土地,最终赢得了自然界最挑剔居民的认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用翅膀为扬州投下了“信任票”。它们不再南飞迁徙,而是将家安在了输电铁塔之上——高邮境内东方白鹳鸟巢达60余处,全部建在输电铁塔上,近半数候鸟成了“留鸟”。一场持续十七年的“护线爱鸟”行动,从安装“空中厕所”到搭建“安置房”,再到开通央视慢直播,让冰冷的铁塔升华为温暖的生命方舟。这份人鹳情深的故事,从扬州飞向世界,四度在联合国舞台上,由电力工人向全球讲述,成为这座城市生态情怀的动人诉说。
今日的“绿杨城郭”,若用当下流行的全景镜头拍摄,将呈现怎样的图景?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万福大桥的塔楼,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在扬州大地徐徐展开:向西,瘦西湖的亭台楼阁在氤氲水汽中苏醒,千年运河如碧绿的丝带纵贯南北;向东,江都水利枢纽的泵站静静伫立,“一江清水”经此调送“一路向北”;向南,滚滚长江与湛蓝天空在天际交汇,满目苍翠令人心醉;向北,“七河八岛”如翡翠如意般铺展,水系纵横间鸥鹭翔集,延伸向远方邵伯湖、高邮湖的烟波浩渺,共同绘就“江淮三百里生态风光图”的壮丽长卷。
重植“新绿”亮色
从城市产业选择到发展基因再造
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发展的内核。绿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代价或约束,而是驱动未来、融入血脉的发展基因。一抹“新绿”,已然是扬州产业版图上最鲜明、最突出的亮色。
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淮河的交汇处,一座生态科技新城拔地而起。谁能想到,这片曾遍布船厂与砂石码头的荒滩,在投入约140亿元进行生态再造,累计植树造林5000亩,建成及在建绿地超1200万平方米后,会崛起为“生态+科技”的未来之城?鱼儿在修复后的“七河八岛”间畅游,天鹅在廖家沟湿地栖息,而身旁的现代化楼宇里,航空、国网、数字等三大创新集群正悄然成林。在这里,“办公室与清风明月、斜阳轻舟只隔一块玻璃”,生态颜值终于转化为经济价值。
这场基因再造,是一场全域、全产业的深刻革命。扬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项目招引上坚守环保红线,由环保部门先行把关、一票否决,江都区近年来就劝阻否决了30余个“不环保”项目。与此同时,全市“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191.7亿元,建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343个,为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地基。
在这片沃土上,一个以“613”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筋骨已成。数据显示,2024年,扬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石能源消耗为0.199吨标煤/万元,为全省第三低,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全国前列,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5家、绿色园区1家及省级绿色工厂83家。数字背后,是一条产业“降碳”、发展“增绿”的清晰轨迹。
这种绿色的“基因突变”,正渗透进扬州制造的每一个环节:
在“中国牙刷之都”杭集,一支小小的牙刷被赋予了绿色灵魂——可拆卸刷头、食品级可回收刷柄的设计,让“杭集制造”走上了循环经济的舞台,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央媒点赞;
在扬州的造船基地,新大洋造船设计和建造的全国首艘支线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成功下水,采用全球首台甲醇双燃料主机,能够实现运行零碳排放。此前,由扬州中远海运承建的全球首制700标箱江海直达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下水,是长江流域第一艘万吨级电池动力集装箱船,标志着“扬州制造”正劈波斩浪,驶向“零碳”航行的蓝海。
从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宏大叙事,到一支牙刷、一艘轮船的微观创新,扬州正以一场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将“绿色”深深植入城市产业的基因。2022年,扬州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创新生态指数首次跻身前十,并上榜长三角科创重点城市。这条绿色转型之路,“好地方”扬州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