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焦鹏
本报记者 李鑫津 李源
盛夏清晨,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万福大桥下的运河文化长廊里,晨练的市民在薄雾中舒展筋骨,不远处的七河八岛湿地传来清脆鸟鸣。“以前这里是废品收购点,现在成了我们的‘城市后花园’。”家住泰安镇的王大爷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蜕变。从“环境脏乱差”到“城市绿肺”,多年来,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以立法为笔、生态为墨、民生为纸,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2013年,彼时的“七河八岛”区域,沿河船厂、砂石厂林立,拆解市场与废品回收点遍布,51.5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题,新城以“两山”理念为引领,率先以人大立法形式实施“四控一禁”,划定56%区域为禁止建设区,编制空间管制规划。这场“制度革命”打破了传统开发路径依赖,投入超140亿元实施“拆整搬建”组合拳,取缔200个废旧品集聚点,关闭39家船厂和砂石厂,恢复1000多亩滨水空间。如今,这里PM2.5年均浓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1.7%,芒稻河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生态修复的“减法”换来民生福祉的“加法”。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新城给出的答案是:以科创生态“破圈”,让“好风景”孕育“新经济”。在“165”科创战略引领下,沈阳所601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国网智慧能源创新研究院等六大科创平台落地生根,华东航空谷、扬州数据产业园等五大科技园区拔地而起。2024年,新城高企总量两年激增158%,科技型企业招引完成率扬州全市第一,3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集群培育出多个百亿级园区。低空经济赛道上,南京至扬州城际低空航线成功试航,空中观光枢纽与“低空+文旅”“低空+物流”场景创新,让“天空之城”从蓝图变为现实。
生态基底的夯实,让新城成为吸引高端要素的“强磁场”。曾因畜禽养殖污染、岸线坍塌而“失色”的太平河,通过污染源头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重焕生机。新城引入社会资本共建扬州深潜大运河中心,打造亚洲最大水上运动综合体,8公里国际标准赛艇赛道吸引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赛艇队竞逐。2024年,中心年营收超30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链延伸,更培育了10余支市民赛艇队。“如今在家门口都能看到国际赛事了!”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全民共享的生态红利。
绿色资源积蓄“攀高向新”的动能。在新城杭集高新区,三笑集团12万平方米绿色智能工厂里,机器人在“黑灯工厂”中精准作业,PLA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120亩土地实现原670亩产能。这家“老牌国货”通过“工业上楼”集约用地,带动牙刷产业从“几毛钱一支”的低价困境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如今的杭集,年产75亿支牙刷,占全国80%份额、全球30%酒店日用品市场,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400余家,21个行政村年均收入超230万元。
从昔日的“生态痛点”到如今的“发展亮点”,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未来,随着科创生态持续厚植、绿色经济不断升级,“生态红利”还将继续转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质感,让“两山”理念在运河之畔绽放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