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迪
7月17日,“7·15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活动暨第二届江苏青年技能周活动”在扬州技师学院落下帷幕。技能周期间,来自全省的三千余名技能精英、教育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扬州,通过竞赛、展览、论坛等形式,共同勾勒出一幅“产教共融、人才共育”的生动图景。
此次技能周涵盖多项赛事: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聚焦“双师型”教师培养,创业培训讲师大赛探索“技能+创业”融合模式,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则涌现出如“慧种地”“3D打印耗材回收装置”等接地气的项目。
在省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现场,扬州技师学院参赛选手樊昌慧展示了团队研发的“慧种地——多功能农用座椅车”。“我们的系统通过单片机进行控制,实现了农民在田埂上坐着采摘西瓜、辣椒、茄子等蔬菜。”樊昌慧介绍,这次从筹备到比赛用了一年时间,在项目调研中,他们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今后将继续用所学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常州技师学院郑凯胜同学的“凯胜果园——鹅果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项目获得了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我们的产品主要是秋月梨和梨花鹅。鹅吃梨园的杂草,鹅粪作为有机肥回归果园。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郑凯胜说,将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农场中,探索智慧果园建设之路。
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物流学院院长李利勤表示,参赛项目凸显“技能+创新”深度融合的特色,既有产教融合的鲜明印记,又具备较强的市场化潜力,充分展现了技工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优势,彰显了青年学子的创业激情与技工教育的育人成果。
在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扬州技师学院教师薛宇程以企业真实产品风力发电机变速箱为载体,聚焦齿轮轴缠膜包装制造单元机械手夹具设计,融入乡村振兴元素,培养学生服务乡村的社会责任感。“比赛不仅考核教学能力,更强调技术前沿性。”薛宇程表示,希望团队研发的夹具能够应用到生产中。
“此次比赛实现了三个‘首次突破’。”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数字技能赛项裁判朱士云介绍,首次有外市人员参加监考,首次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制作课件,首次采用人工智能评分,“赛事重点考察教师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与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契合。”
除了比赛,活动还设置了扬州技艺技能展和江苏技工教育成果要素展。
在技工教育成果要素展上,扬州技师学院引进的各企业实训机器做的教具吸引了不少人参观。“我们始终坚持‘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生产环境。”扬州技师学院院长耿春霞介绍,学院围绕扬州“613”产业体系,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例如顺应汽车电子产业升级,开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系统课程等。
这种深度绑定产业的模式,在扬州技艺技能展上得到直观体现。扬州刺绣、扬州通草花、雕版印刷、富春茶点……展览上,多种非遗技艺令人眼花缭乱。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大师正为学生演示如何将传统大漆工艺与3D打印结合:“技工院校开设的‘非遗数字化’课程,让老手艺有了新传承。”
从雕版印刷的千年技艺到智能制造的现代工厂,扬州始终将“匠”字刻在城市基因里。这场技能盛会,既是扬州对“抓技能就是抓发展”理念的践行,更是面向未来产才融合的宣言。当青春与匠心在此碰撞,一幅“人才强市”的工笔画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