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上午,我市召开全市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工作启动会,发布《扬州市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会议提出要全面拓展北斗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大众消费领域的应用,加快政用、商用、民用一体推进,让“天边的北斗”成为“身边的北斗”。副市长罗雪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记者了解到,《方案》内容包括北斗规模应用数量及比例和北斗产业发展两部分,大众消费、工业制造、融合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和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开展北斗规模应用试点,我市具备哪些基础,将给扬州带来什么?
去年,工信部开展北斗规模应用城市级试点,确定了大众消费、工业制造和融合创新三个重点领域。我市结合现实基础、城市特质等方面,以推进北斗技术在文旅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为重点,同步推进在其他领域的规模应用进行申报,在75座申报城市中属于唯一并成功入选。
在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工作任务中,《方案》明确了智慧文旅领域的任务。
结合北斗规模应用,建设并优化扬州智慧文旅平台,丰富北斗智能导游等功能应用,提升平台市场管理端使用效能和对客服务端旅游体验,实现北斗智能导游、定位导航、场景应用等方面。指导仪征全域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北斗系统应用。
鼓励倡导扬州3A级及以上景区结合实际,加强北斗技术的应用,在智能导游、数字建模等方面积极探索、寻求合作。指导东关街优化智慧导览系统,提升景区的定位导引效能。支持各地招引建设北斗+元宇宙项目,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重点加强北斗系统与文旅元宇宙典型应用的深度融合,通过北斗赋能文旅发展,丰富提升游客体验,着力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融合创新领域北斗系统应用场景。
此外,《方案》还在共享出行、交通、通信基础设施领域、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精准农业等领域明确了工作内容和目标。其中在精准农业领域内,融合北斗导航定位、智能测控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农业耕整、种植、植保和收获等作业需求,探索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服务平台;同时逐年提升北斗技术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市场的渗透率。
全市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工作启动会提出,要借助北斗系统的国际化推广和应用,推动市内北斗相关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将产品同步销售,培育壮大自己的北斗产业生态和先进制造业体系,提升扬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扬州经开区于去年4月启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创建工作,并于当年11月获批江苏省首批先行先试区。扬州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扬州经开区将推进北斗技术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融合创新应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智能化改造,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行业标准起草工作,推进重点企业建设研发平台,联合清华大学、南邮、国家智能网联中心、运营商等成立联合实验室,研究开发座舱电子、车用无线通信(V2X)、高性能车规芯片等关键技术。
加速产业集聚,聚焦前瞻技术领域和未来增量市场,开展强链补链,招引一批商业航天、无人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领域的领军企业,推进一批产业项目尽快落地。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联盟,统筹市、区两级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配套政策与多级协调机制,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行先试,规模商用”的发展思路,依托市交通产业集团在全市范围内改造网联化道路2000公里,覆盖1000个路口,建成示范应用场景10项以上,打造扬州市级智能网联云控平台,投入各类智能网联车辆1万辆以上。
通讯员 扬工信 记者 嵇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