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年味”到底是个什么味?
2025-01-29 08:21: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扬州有哪些年俗让人印象深刻?扬州人眼中的“年味”是啥样?记者采访了扬州知名文化学者、工艺大师、烹饪大师,请他们讲述具有“扬州年味”的民俗。

『把年蒸做好了,心里才能安定下来』

——扬州面点大师 徐永珍

“年蒸是扬州的传统习俗,寓意来年‘蒸蒸日上’。做年蒸的人都知道,每年过年前,只有把年蒸做好了,心里才能安定下来。馒头蒸好了,年也就近了。因此,每到春节前,家家忙年蒸,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道年味。”扬州面点大师徐永珍说,年蒸中除了做包子,还有一种蜂糖糕,如今虽然已经淡出了不少家庭的视线,但她却记忆尤深,蜂糖糕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而且软糯香甜。

被誉为“点心王国女状元”的徐永珍今年已经81岁了,她15岁开始学做面点,是扬州面点大师,曾任扬州富春茶社总经理。

徐永珍介绍了做好蜂糖糕的技巧,“做蜂糖糕时,碗的表面和手上都要先刷一层油,将发酵过的面团取来,按照比例加少量糖水,然后放在案板上动作很快地揉,揉好后再放在碗里,保持一定的温度,让它‘醒’一段时间,起孔了,就开始准备蒸。此时笼上也要先刷一层油,将面团倒在蒸笼里,再用手整理一下外形。蜂糖糕也分荤的和素的,荤的就是在面团上面再加8粒猪油丁,周围7粒,中间1粒;素的就是不用外加东西。”

“‘扬州年味’少不了蜂糖糕,我希望将蜂糖糕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徐永珍说。

通讯员 杨富春

记者 张孔生

『记忆最深的年味就是扬州狮子头』

——扬州文化学者 韦明铧

“说起‘扬州年味’。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扬州的美食狮子头。最近我给在苏州上大学的孙女写了一副对联,里面就写到‘狮子头’,这对联是‘登高遥望虎丘塔;回首不忘狮子头’。”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在他小的时候,平时吃不到狮子头。只有在过年才能吃上,所以在他的心目中,狮子头也是过年的象征。再加上最近几年,外地游客也十分热衷扬州的狮子头,因为它是扬州淮扬菜的一道代表性美食,外地游客来扬州,总要品尝一下扬州狮子头的美味。

韦明铧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文化学者,一级作家,长期研究扬州文化。“说起狮子头,我还想起很多名人。比方说胡适,他最喜欢的菜,就是扬州的狮子头。”韦明铧说,他从一些资料上看到,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梁实秋,也喜欢扬州的狮子头。韦明铧说,虽然扬州狮子头的取材很普通,就是猪肉,但是做的技术很高,因此便做成了一道享誉海内外的美食,也成为扬州不少家庭年三十团圆饭上的美味。扬州人春节期间青睐狮子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狮子头的形状是圆的,过年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所以在团圆的时候,吃这个团团圆圆的狮子头,也有一种吉祥的寓意。记者 张孔生

『用扬州剪纸为蛇年添味增彩』

——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张震梅

“新年到来,除了张贴春联外,剪纸窗花、剪纸挂落等也受到不少家庭的欢迎。”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张震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为蛇年添年味增光彩。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立春之日,当地人们剪纸为春花春蝶等,作为女子头饰或装饰于家中,逐渐形成剪纸报春的习俗。唐宋乃至明清时期,扬州剪纸与扬州刺绣结合,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2006年,扬州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当春节来临,为了表示节庆的欢乐,老百姓都喜欢在家里贴剪纸窗花、剪纸挂落。”张震梅说,剪纸挂落根据贴的地方不同,选用的内容也不同。比如说家里门厅、客厅,都会贴“年年有余”“财源广进”等;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那就会贴“五谷丰登”;养牲畜的地方,就会贴“六畜兴旺”……”张震梅还向记者展示讲解了她创作的蛇年剪纸作品,她介绍,因为今年是蛇年,因此她便创作了这一“蛇年祝福”剪纸,剪纸整体上是一个“福”字,画面上蛇缠着如意,寓意蛇年万事如意;里面的竹子,祝福新年能够“节节高”;蝙蝠代表着长寿有福;钱币的图案,就是祝福新年大发、财源广进。希望大家在蛇年幸福安康、财源广进、步步升高,万事如意。

通讯员 宫艺

记者 张孔生

『难忘的扬州年味就是「送麒麟」』

——广陵书社总编办主任 金晶

“说起年味,我特别难忘的扬州年味就是春节期间的‘送麒麟’,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春节的符号,也是我儿时美好的记忆。”说起扬州的年味,多年编辑出版扬州地方文化图书的广陵书社总编办主任金晶说。

“我老家在邗江区公道镇,在扬州北湖地区。邗江的黄珏、方巷、公道,高邮的送桥等地,每到春节期间,就有‘送麒麟’的习俗。三四个人一组,带着制作的麒麟,敲锣打鼓,到一家门前,便开始表演,根据每户不同的情况,送上不同的祝福话语,然后住户便送上香烟或者红包,有些人家为了多听一些吉祥祝福的话语,甚至故意将大门关起来,听到开心了,再出来打点。收到礼物,麒麟队便转往下一家,我们小孩子便跟着这个麒麟队,一家一家的看下去……”金晶说,有时不仅有麒麟,还有舞龙的民俗表演。

金晶告诉记者,“送麒麟”又名“唱麒麟”,寓意给老百姓送祝福。据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牵头编写的《中国曲艺志:江苏卷》记载,“唱麒麟”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是江苏农村的春节民俗,在明末清初由地方小曲发展而成。长期以来,这项集说唱、戏曲、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的曲艺活动,都是春节期间不少地方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每逢过年时节,表演艺人三五组合,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唱麒麟”,向老百姓恭贺新年,给予祝福。

通讯员 杨广苏

记者 张孔生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