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深入推进琴筝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2024-11-15 09:23: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记者 张旭

一架架古筝前,学生手上绑着义甲,弹奏着曲子,教室墙上电子大屏显示着弹奏实况,哪个音符弹错了,全都记录在大数据中。这一切,都有赖于古筝里植入了一粒芯片。

近几个月来,在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里,每周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这所小学是全市数字化智能民乐美育教室首个试点学校。

刘静是杭集中心小学数字化智能民乐美育教室的教师。“以前的古筝教学,一节课只能有十几名学生,就算这样,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一节课可以容纳四十多名学生,我们在一、二、三年级,分别有一个古筝班,共有115名学生。”刘静说,当古筝装上了“智慧脑”,即便千人同奏,也能把每个人的弹奏信息存档,提示每一个错误。“如此一来,实现了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古筝弹奏。”

刘静打开手机,点开一款名为“音卓尔”的APP,出现了一排编号页面,每个编号对应着一架装了芯片的古筝。“乐器与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相连后,能够实现远程督学、演奏测评、智能调音等功能,提高了督学便捷性与辅导专业性。”

《礼记》有载:“士无故不撤琴瑟。”在漫长岁月中,扬州孕育出了“千家有女先教曲”传统,并衍生出了博大精深的琴筝文化。早在东汉时期,古琴在扬州成为风尚。到了唐朝,古筝开始备受追捧。一曲《广陵散》,奠定了扬州在全国琴筝界的独特地位。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广陵琴派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5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联合授予扬州“中国琴筝产业之都”称号。

深厚的琴筝文化底蕴,催生了琴筝文化产业。1983年,扬州出现第一家琴筝厂。时至今日,扬州拥有琴筝制造企业280余家,每年生产古筝约65万台,古琴约6.5万张,各类琴筝配件100多万套,占据全国市场的一半。其中,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制造企业约有20家,位列中国乐器行业50强企业3家。

伴随着琴筝制造产业的繁荣,一条产业链逐渐形成。当前,扬州拥有琴筝配套企业80余家,包括琴弦、螺钿、玉石制作,箱包、筝马、五金等配件企业群。每年有10万人次来扬州选琴、购琴、听琴、学琴,带动了地方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消费。据不完全统计,扬州琴筝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

如今,一床琴、一架筝,不仅仅在创造性转化中传承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在创新性发展中演奏着把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新时代《广陵散》。

扬州市琴筝协会会长李同志讲了一个小故事。在邗江区杨庙镇,“80后”斫琴师刘正巍和父亲开设了一家古琴制作工坊,他的妻子则开设网店,通过电商销售琴筝配件。仅在杨庙镇,像这样的制作工坊有100多家。大量年轻人的加入,为扬州琴筝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今年4月,中国乐器行业首个大数据中心落户扬州。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加持下,扬州琴筝产业开始迈入新赛道。

“琴筝这一条产业链很大,制造、培训、演艺是‘看得见’的产业,而它孕育、带动的文旅消费市场更加庞大。”李同志说,中国乐器行业大数据中心将会定期向我们提供市场群体、市场分布、销售利润等关键数据,并细致到每个月、各个城市的民族乐器销量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扬州琴筝产业提供精准的市场报告,“让我们不出城、知天下。”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