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当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排头兵
2024-06-09 08:55: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编者按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本报今起推出“大运河申遗成功这十年·对话”栏目,听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等讲述参与大运河申遗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难忘经历,以及对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见建议。敬请关注。

记者 何世春 陈云飞

“在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三位年老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工艺美术工作者,怀着急迫的心情,联手致信给您,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2005年12月15日,“运河三老”联合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掀起了大运河申遗的热潮。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日前,“运河三老”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应邀来扬参加“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访谈中,80岁的朱炳仁谈起大运河仍然精神矍铄、滔滔不绝,深情回忆为大运河申遗鼓与呼的往事,并对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寄予厚望。

谈申遗往事

“一封信”把申遗推上“高速路”

最重要的还是扬州等各城市的努力

说起大运河,业内都把朱炳仁和郑孝燮、罗哲文尊称为“运河三老”,认为正是他们的那一封信,开启了大运河申遗序幕。

对这一评价,朱炳仁却非常谦虚。“实际上我认为这句话不对,在这封信之前,大运河申遗的序幕已经拉开了,因为当时包括扬州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为保护运河作出很大的努力,只不过当时大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朱炳仁告诉记者,正是这个原因,当时他和郑孝燮、罗哲文就讨论是不是可以给沿运河城市写信,共同加快大运河申遗和保护的步伐。“这封信实际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它就像一个爆发点,一把发令枪,大家很快应声而动集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奔跑,相当于把大运河申遗工作推上了‘高速路’。”

“但我和郑老、罗老都认为,不能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到我们这封信上。这封信是起到了推动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运河沿线各个城市已经对联合申遗有了强烈的愿望。”回首往事,朱炳仁这样表示。

谈未来期待

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

希望扬州继续当好“头”

世遗时代,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面对这一考题,近年来扬州以实际行动端出了“三头宴”:立足于“古运河”的历史文化源头、“新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地理源头,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生态保护中勇挑重担、示范带头。

对于扬州端出的新时代运河“三头宴”,朱炳仁给予了高度评价:“长期以来,扬州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上作了大量工作,展现了很好的担当精神,功不可没。扬州是名副其实的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在大运河申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前头。”

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运河文章,朱炳仁建议,一方面要继续保护好自身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继续挖掘运河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一运河文化的“金字招牌”,因为它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全面讲述了大运河故事,是一个可以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运河文化展示窗口。“从开馆开始,我多次来到大运河博物馆,每次都看到人潮涌动,说明非常受游客欢迎。扬州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一平台,更好挖掘运河文化价值。我也祝愿未来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能取得更大成就,继续当好‘头’。”朱炳仁表示。

作者:  编辑: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