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盐城乡村振兴绘新景
2025-11-24 09:33: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打印

□记者 范进

农业是国之命脉,是安天下、稳民心、惠民生的战略产业,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产业。“十四五”时期,全市上下持之以恒将现代农业作为盐城“三张名片”之一进行重点打造,坚持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三大融合”发展路径,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现代化样板区、农民现代化实践区“三化三区”建设,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生态食品大超市、乡村休闲大花园,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15.7亿元、增加值915.1亿元,总产值位居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首位。

擦亮现代农业名片

塑造农业“强”优势

日前,江苏银宝大地禾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草堰农场的万亩良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铺展成一片金色海洋,多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有序作业。草堰农场自建场以来,始终致力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场横跨草堰镇7个村,流转土地总面积达1.05万亩,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粮食约1.1万吨。经过持续投入和精心打造,如今这里田成方、渠相连,已成为现代化优质稻麦种植的重要基地。

我市牢牢扛起稳粮保供政治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建成868.71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83.64%;现代种业产值超200亿元,东台西瓜、和盈黑鸡、栖岭乡鸡自主品种实现零的突破,主要农作物繁制种面积突破百万亩,“两系”超级稻种子占全国65%以上、蟹苗占全国75%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8%、畜禽良种覆盖率超90%。全市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粮食产量达71.955亿公斤,连续10年超70亿公斤,粮食等16个农产品产量和规模居全省第一。

今年3月,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在盐都区成功举办。作为盐城主城区之一的“水韵古邑”盐都区,走出一条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产业振兴之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逐步将草莓产业打造成现代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年产值超20亿元,10万农民因“莓”致富。建有全国最大的高架无土栽培草莓生产基地,培育的新品种“盐莓一号”成为水果界的“新晋网红”。

盐城持续培育壮大粮油果蔬、肉制品加工和海洋生物市域重点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链,农业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超55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超4000亿元,农业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2.87:1。入选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8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1+9+N”品牌体系不断健全,“盐之有味”获评“江苏省著名品牌”,4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6个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41个农产品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入选部省品牌数量全省最多。

聚力推进乡村建设

绘就农村“美”图景

漫步在东台市东台镇华灶村,硬化的村道畅通无阻,通向每一户人家;142盏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点亮乡村的夜晚;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生态河道治理成效显著。东台344国道片区作为省首批39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之一,横跨4镇15村、覆盖面积161.66平方公里,已创成省级和美乡村8个。这条横贯东台市域中轴、连接陆海城乡的47公里廊道,正生动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乡村新境界。

我市规划“3+3”片区化乡村建设布局,一体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重点打造东台G344、盐都S125、大丰“蒜香梨缘、和美新大丰”等3个省级片区,梯次推进新洋港沿线、建湖旅游二号线、黄河故道等地区集中连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省级片区共实施基础设施提升等子项目546个,平均实施进度达99.3%。全市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7个。

“过去卖产品,现在卖品牌。”东台市头灶镇下舍村党总支书记指着村头的花卉交易中心介绍,村里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引进保尔花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村民以土地流转、劳务服务、电商直播、精深加工等形式,深度融入花卉产业,这项“美丽经济”已带动周边30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整治提升。我市坚持以“四治理、四提升”为抓手,攻坚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置,累计完成23.6万户和368个行政村整村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5.8%,农村垃圾整治达标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均达100%,98个村获评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持续促进共同富裕

提高农民“富”水平

我市实施“干部联村、一村一策”行动、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争取并实施中央、省财政扶持经济薄弱村项目398个村、资金3.18亿元,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5亿元、扶持262个村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集体经济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19.46亿元、村平均收入90.1万元,增幅连续三年超10%,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70.2%。

滨海县界牌镇条河村,生产的小花生以皮薄、仁满、出油率高而出名。条河村今年种植小花生2000亩,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栽培、统一技术、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的“五统一”模式,不断做大“合作社+农户”种、产、销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小花生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盐城加快构建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现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30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104家,家庭农场28975家,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7583个。

日前,在响水县运河镇,万亩鲜食玉米进入采收期,多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将整株玉米吞入腹中,经过机舱分离出玉米棒和秸秆,每台收割机一天作业近百亩,确保所有玉米及时采收。近年来,响水县积极抢抓省市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重大机遇,在黄河故道沿线春秋两季种植近3万亩鲜食玉米,引进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志禾食品深加工企业,形成集种植、冷藏、保鲜、分拣、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鲜食玉米产业链。

我市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出台实施“富民10条”政策,拓宽“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通富民之路,202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666元、首次迈上3万元台阶,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61:1。率先在全省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加快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编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281个,完成投资134.3亿元。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