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城市更新让生活“更新”
2024-11-25 09:06: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打印

□记者 陈婷 安瑞倩

珠溪古镇以古焕新,“破圈”又“出彩”;改造盐城市老火车站,变闲置交通枢纽为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盘活盐都区“都U+”低效楼宇成为人才公寓;竹林大饭店从闲置楼宇焕新成了地标性文化餐饮综合体……

近年来,我市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原地升级”。

城市更新,将老建筑焕新,也让城市记忆留存。

盐城,正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以城市更新加快有机循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写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精彩华章。10个项目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数量全省领先,同步实施两批30个市级试点,初步探索形成“片区统筹更新、历史地段保护”等经验模式。

以古焕新留住“乡愁”

一侧悠悠古巷,幽静简朴;一侧潮流商铺,热闹繁华。在盐南高新区伍佑珠溪古镇的街巷,传统与现代在此相融,别有韵味。

街巷悠长、庭院深深。跨进微掩的木门,院子里菊花正艳,白墙灰瓦、镂空花窗仿佛诉说着厚重的历史。在古镇综合更新过程中,71岁的原住民徐亚兰选择留下来。她家的百年老宅粉了新墙,换了老木门,不仅旧房重变“新居”,还成了很多游客的打卡地。

让原住民欣喜的是,更新后的古镇韵味仍在:“六河、九街、十八巷、二十六桥”的传统肌理被完整保存;曾氏大楼、陈氏宗祠等一批明清历史建筑得到保护性恢复;鞋帽社、新华书店等一批始建于20世纪末的重点建筑和一批老品牌门店得到保护性改造……

“我们将古镇核心区划分为72个管控单元和若干微更新实施单元,采用纹理式、针灸式保护性开发,最大化实现‘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珠溪古镇工程管理项目负责人张军介绍,拆除的部分仅有五分之一,先后保护古建筑56处、修缮民居60处,最大程度留住“烟火气”、维护“原生态”。

同时,古镇更新植入新业态,注入文旅、社区等功能,先后引入“言+买”书汇、一尺花园、大世界剧场等知名店铺,朱炳仁·铜、合成昌、珠溪皮坊等非遗老字号再次焕新。开街至今,古镇共推出190场文旅活动,接待游客579万人次,拉动消费7000万元。

坚持守正创新、融贯古今,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坚持活化利用与人居改善并重,渐进式、低强度推进古镇老街“微更新”,让城市留住“回忆”,让家园留住“乡愁”。

推动市区纯化路、珠溪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在保持历史街区原有空间结构基础上,通过设施提升和风貌优化,尽量留住原住民、保住“烟火气”。同时,积极打造历史文化线路,融入大丰区白驹古镇、盐南高新区伍佑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点,让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并向而行。

共建共享“幸福升温”

11月22日,亭湖区万户新村实践中心,屋顶的共享菜园内,青菜、小葱等蔬菜郁郁葱葱;楼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打台球、打乒乓球、玩纸牌……老人们自得其乐。

“这里原来是闲置地块,会有摊户在这里卖菜,久而久之垃圾越来越多。小区改造时根据民意,我们把这里改成社区实践中心,包括老年人活动空间、读书室、共享菜园等。”万户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建东介绍,这里不仅让老年人有了娱乐空间,共享菜园更让小区居民有了“专属地”。

万户新村共有住宅楼127幢,常住居民3908户8546人,小区里还涵盖医院、超市、菜场、学校、商户等多种业态,体量大、诉求多、众口难调,改造难度非常大。

“为保证小区改造顺利进行,我们聘请50多名居民代表、老党员代表组建‘共治委员会’,前后开了20多场调研会,发放调查问卷4212份,入户动员963次,先后公示设计方案8套,先后解决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600多个,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让更多群众看到居住条件改善的希望。”陈建东说。

如今,万户新村改造完成3年多,用小区居民熊义仁的话来说,“当初我们提的意见,一条条都实现了。如今,老小区越住越‘新’,日子越过越好。”

“老旧小区改造的最优解题思路就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亭湖区住建局物管中心主任顾鹏表示,该区在改造中广泛倾听居民诉求,有效化解矛盾;坚持“一区一策”,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改造内容;推动小区后续管理常态化,维护改造成果。近年来,亭湖区复制、应用万户新村改造经验,共对163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惠及群众51756户。

从原先拆违、修补、整治为主,到以综合改造为重点的有机更新,盐城老旧片区统筹改造让幸福家园的场景更加立体生动。“十四五”期间,我市已完成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98个,建成“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41个,完成加装电梯528部。2024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04个,已基本完成73个。

“旧空间”变“新地标”

11月22日下午,在盐城乐库1968街区的乐库冰场,孩子们在冰上玩得不亦乐乎。这里是盐城首个全季节室内冰上运动体验中心。

乐库1968街区是由盐城肉联厂工业遗址改建而成,盐城人熟悉的灰色水塔依然笔直耸立,保留下来的冷库、厂房等18栋老建筑让整个街区充满工业风。但走进街区却是另一番场景,蓝色的塑胶路、形态各异的玩偶,酷炫运动风吸引不少市民拍照留念。

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肉联厂,是盐城市区保存面积大且完整的工业历史遗存。“我市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增量效益,利用肉联厂本身冷库特点,打造国内首家旧改冰雪主题休闲街区。”乐库1968街区企划经理邹寿领介绍,目前乐库运动工厂、乐库冰场已对外开放,周边还配套引进相关运动培训、餐饮等品牌店,街区周末的人均客流量1万人次左右。

坚持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我市统筹利用中心城区零星空闲地块、低效用地等土地资源,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市场化运作”,推动更新空间导入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让“旧空间”变身“新地标”。

保留盐城老火车站原建筑结构与轮廓,有机融合湿地文化和城市记忆,成功打造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和博物园;对倒闭后的游乐场进行更新,将街区内的公园与水岸深度融入城市,改造成盐城极具特色的时尚消费与文化休闲中心——东大门(KK-PARK)国际街区;保留竹林饭店原有建筑结构,通过巧妙的改建造景,再现老字号、老手艺、老建筑、老场景,打造出融“市井盐城”“美味盐城”于一体的沉浸式老盐城文化餐饮场所……

在东台市何垛河两岸,曾经废弃的厂房被注入商业、文创、生态等元素,实现由“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东台市何垛河两岸综合更新项目以“城市形象展示+工纺文化”为主题,打造“工业文化”特色街区,旧址重建色织二厂,设计互动暖性景观空间,植入工坊文化展示馆、创意办公、文创街区、轻餐饮、超级市集等功能业态。

一笔笔勾勒,一寸寸取舍,一片片更迭……随着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盐城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打造令生活更美好的样本。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