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莹 马思为
五年,是时代画卷上的浓重一笔,亦绘就了徐州发展的奋进足迹。
顺堤河畔,12个2000吨级泊位沿河排开,港口建设热潮奔涌;卧牛山下,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二期工程加快推进,一批批科研团队唤醒沉睡的地下资源;太空之上,“矿大南湖号”卫星开启“智慧矿山星链计划”,为中国乃至世界矿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与多元专属服务……一个个精彩瞬间,绘就了“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壮丽画卷。
五年间,徐州以“破与立”重塑格局、以“转与进”激活动能、以“收与放”拓展空间、以“舍与得”厚植根基,用一场深刻的城市演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的徐州注脚。
“破”与“立”
把稳高质量之舵
“破”是革故鼎新的勇气,“立”是建章立制的担当。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徐州以开拓之志破除发展藩篱,以系统思维构筑未来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徐州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大战大考中彰显担当。
2021年,GDP首破八千亿大关;
2024年,仅用三年,经济总量再跃一个千亿级台阶;
2025年,定下了6%的预期增长目标,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
“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支撑这场冲刺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攀升,更有国家战略的深层赋能与城市定位的升华。
2021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和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徐州肩负着“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拓展江苏发展纵深”与“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的双重使命。
如何将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作出徐州贡献?
面对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机遇,徐州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担当,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胜势。
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主攻方向,全市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11个重大事项行动方案,以“城”势而上之志,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
今日之徐州,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持续放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示范效应,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转”与“进”
开辟发展新航道
“转”是产业跃迁的抉择,“进”是动能转换的突围。统筹质与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之变。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徐州用五年时间,给出了产业蝶变的坚定答案。这不仅是规模增长,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
向“新”而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首期收官,2024年,“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已达7800亿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跃居第21位,科技创新竞争力跻身全国第34位。
“破旧立新,方见蓝海。”徐州以“343”创新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5+2+X”未来产业体系谋篇布局,聚力关键技术,加速前沿技术落地,重塑产业基因。
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启动建设;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医学领域)获立项公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挂牌省实验室,成为全省第4家;我市科创平台同步拓展,这些高能级平台,正是转型路上的“战略支点”。
“独行快,众行远。”协同创新成为关键。整合企业、高校、平台资源,依托60多个产业联盟,攻关200余项技术。“徐州科创圈”和区域科创中心加速成形,凝聚创新合力。
最可喜的变化在于企业。创新活力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2025年,7家企业获评江苏独角兽,6家企业获评潜在独角兽,50家企业跻身瞪羚企业,入选数量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在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今日之“转”,谋明日之“进”。徐州正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产业需求倒逼技术突破,在“转”与“进”的辩证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收”与“放”
拓展协同新空间
“收”是积蓄内功的沉淀,“放”是拥抱世界的气度。
这五年,徐州在“收”与“放”中,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和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徐州肩负着“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拓展江苏发展纵深”的重大任务,承担着“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的光荣使命。
“收”是向内聚力,夯实根基。
紧扣“区域协同”与“高质量”,徐州迅速拉出“三张清单”——对接区域各市44项合作事项、区域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34项任务、徐州自身65项年度重点清单,以“头马”之姿,带领省际交界地区奔向更广阔的舞台。
“合众力者,方能致远。” 区域协同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优势互补、系统集成。徐州通过整合政策、产业与平台资源,在“收”的过程中凝聚共识,在“放”的格局中寻求突破。
“放”是向外链接,拥抱全球。从开行首趟企业定制化班列,到跻身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新时代的“钢铁驼队”,串联起徐州与世界的经济脉搏。
与此同时,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高效运营,转口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模式持续拓展。京杭大运河货轮如织,观音国际机场包裹流转……陆水空立体通道,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胜势。
从协同区域到链接全球,从夯实内功到扩大开放,徐州以“收”的定力与“放”的魄力,更加从容地走向未来,拥抱世界。
“舍”与“得”
书写温暖答卷
“舍”是牺牲短期利益的清醒,“得”是赢得长远福祉的收获。
这五年,徐州用行动诠释着“舍”与“得”的深刻内涵,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看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答卷正在静静书写。今年6月,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和背瘤丽蚌首次现身徐州水域。这两种对水质极度敏感的“生态活化石”,成为徐州“三水统筹”治理成效最生动的证明。
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舍”掉高耗能、高污染的老路。工业烟囱渐次隐退,采煤塌陷区蜕变为万亩湿地,骆马湖重现碧波、白鹭翔集。
“舍一时之利,得永续发展。”这座千年古城,正用生态优先的笔触,绘就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摸着民生温度的幸福脉搏,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十四五”以来徐州累计投入1745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274项,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
住房焕新,老旧小区展露新貌;教育提质,智慧课堂启智润心;养老暖心,助餐服务饭菜飘香……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实干履职尽责,徐州多措并举助力各项民生实事真正惠及百姓,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而民生之要,不止于仓廪实、衣食足,更在于精神富、心灵暖。一座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繁星点亮城乡,城市“15分钟文化圈”与农村“十里文化圈”交相辉映,非遗体验、读书沙龙、民俗展演……文化甘泉流淌在百姓家门口,浸润着徐州人民的日常生活。
以“破立”重构格局,以“转进”激活动能,以“收放”拓展空间,以“舍得”厚植根基。
这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跃升,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
逐浪潮头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徐州必将以敢为人先的气魄、稳扎稳打的实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积蓄更强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