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科技赋能,重塑“多肉”产业生态链
2025-03-25 09:03: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3月22日,新沂市集美田园综合体的多肉种植基地内,数万盆多肉植物形态各异,色彩斑斓。5座现代化的恒温大棚整齐划一,彰显着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

掀开大棚的门帘,温暖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一盆盆多肉植物在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有的叶片肥厚饱满,有的色彩艳丽如画,宛如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与传统的地栽种植不同,这里的多肉植物80%采用盆栽方式,每个花盆都连接着智能灌溉系统和传感器,构成一个个微型的高科技种植单元。

“我们对多肉植物实行数字化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需求,通过物联网精准控制浇水、施肥和光照。”基地负责人付远方介绍道,“大棚里的多肉植物是去年开始培育的,经过科学管理,现在已经进入最佳观赏期,预计4月中旬就能批量上市。”

据了解,集美田园综合体的多肉种植基地中,智能化大棚占地约50亩。在东侧的大棚里,记者见到了付远方所说的数字化管理设备。技术人员只需在数控界面上进行操作,设定好多肉植物的生长参数,系统就能自动控制灌溉、施肥和温湿度调节,让多肉种植变得高效而便捷。

“多肉植物对水分和光照的要求非常严格,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其生长状态。传统种植方式很难精准把控,而有了智能管理系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付远方举例说明,“系统能够根据多肉植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自动调整水分和养分的供给,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确保了多肉的品质和品相。”

正当记者仔细观察一盆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法师”时,一阵轻微的“滴答”声引起了注意。“这是灌溉系统在工作,它会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补水,确保每一盆多肉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水分。”付远方解释道,“我们还在大棚内安装了补光灯,模拟自然光照,让多肉植物在阴雨天也能健康生长。”

大棚多肉是基地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创新项目,主要种植“法师”等热门品种。多肉植物的生长周期较短,且市场需求旺盛,未来产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智能化管理技术,多肉种植的效率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付远方介绍,“传统种植方式下,一盆多肉从育苗到成品需要半年以上,而通过智能化管理,这一周期可以缩短到4个月,且成品率提高了30%以上。”

除了智能化种植,基因编辑技术也为多肉植物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基地正与中国科学院某研究团队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性强、色彩艳丽、形态多样的多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更具观赏价值,还适应了更广泛的气候条件,为多肉植物的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可能。

谈到多肉基地的未来,付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宗充满信心:“接下来,我们计划引入更多新品种,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此外,我们还计划打造多肉主题观光园,结合电商直播和农业研学,让多肉基地成为集种植、销售、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智能化种植到产业融合,徐州多肉植物产业正以科技为引擎,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多肉植物不仅将成为绿色农业的新亮点,更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