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用教育“软实力”筑强产业“硬支撑”
2024-03-20 09:00:00
来源:泰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顾 佳

通 讯 员 钱昌俊 徐 刚

近日,由江苏恒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整体式底盘轻量化材料与关键构件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并获2280万元经费支持,成为近十年来靖江首个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本土企业牵头的研发项目。2023年,公司全年累计实现销售额突破1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23%。

“亮眼的成绩,离不开靖江市委市政府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正是靖江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方式的最好印证。”恒义工业总经理邵志强说,公司自2002年在靖江成立以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成功与靖江中专校达成校企合作意向。根据合作协议,靖江中专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优先安排学员进企就业。目前,已有近百名毕业生在公司扎根,不少人如今已走上了管理岗位。

用教育“软实力”筑强经济“硬支撑”。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殷荣安说,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既是积极应对就业变革和地方产业创新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是职教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模式下,可以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让学校和企业以及当地政府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人才是区域发展第一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支撑。

在殷荣安看来,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着更为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专业设置层面,职业院校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思路,从企业的现实状况与产业需求出发,尤其是从泰州的产业发展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目前,各职业院校重点围绕泰州“1+4”产业体系,正在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积极创新产教融合模式,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智能制药”“智能建造”三大特色专业群,通过实行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特殊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法,为企业、行业打造出更加优秀、面向企业一线的现场工程师。

一流的营商环境,需要一流的人力资源生态作为重要支撑。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背后也离不开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能够迅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杨则理是泰兴中专校数控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的一名毕业生,进入泰兴市连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后,他先后给企业解决了“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爬升齿轮精加工”“箱体双面镗加工专机”改造等多项技术难题,使公司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创造了近千万元利润。

“作为靖江本土职业院校,我们主动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发展远景目标,探索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全方位衔接,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支撑。”靖江中专校校长顾卫国说,以学校2023届五年制高职毕业生为例,当年留靖工作比例达到了89.4%。此外,学校每年为凯飞民用航空结构件生产制造合资公司、江苏大中电机、江苏华达汽配、江苏三江电器等本地企业,培养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名。

相关数据显示,2021-2023年,泰州市共有3.2万余名职教毕业生(含技工院校),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9%,其中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成为支撑地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产业集聚的生力军。

“不断加大力度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既是泰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泰州教育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新动能之一。”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表示,我们将积极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有效破解工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招引难的问题,为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贡献泰州教育力量。

作者:  编辑:王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