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蔚文
继常熟、盐城相继荣膺“国际湿地城市”后,7月24日,我省苏州市正式获得全球《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至此,江苏“国际湿地城市”数量达3个,居全国第一。苏州市代表团在会上作了题为《湿地城市的“苏州路径”》的主题发言,向世界展示苏州湿地保护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苏州是襟江带湖、河湖密布,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江南水乡,拥有长江、太湖和“四角山水”生态基底,全市湿地总面积497.96万亩,湿地率达到38.35%,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是一座名副其实生长在湿地上的城市。
“对苏州来说,这是一个久违的、又是一个志在必得的城市生态名片,这也肯定了苏州高要求的湿地管理,它有5个大项16个指标,从2022年专家开始测评打分,通过一年酝酿申报,到今年终于修成正果。”现场参加授牌仪式的苏州湿地保护站站长冯育青难掩兴奋。
“因湿而生、因湿而兴”,苏州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历史、是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的历史。2025年1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宣布全球城市申请认证结果,明确苏州市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冯育青说,苏州湿地保护立法较早,形成了一套体系,为全国立法做了很多的探索,包括科学监测等方面也作出了示范,苏州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也很强,苏州水务、环保等各个部门与湿地相关的示范工程,得到专家高度肯定。
苏州将重点围绕“稳定湿地面积”“提升湿地质量”和“共享湿地福祉”3个主要目标,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成果,努力将苏州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湿地城市的新标杆。
苏州在全国首创湿地生态补偿政策,每年湿地生态补偿资金1.5亿元。苏州每年对204个湿地村进行生态补偿,15年来已累计补偿超14亿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湿地周边居民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的意识,让市民主动加入湿地保护行动。
作为长三角经济高地,苏州以38%的湿地率获国际认证,对全球高密度城市协调“发展与保护”具有示范意义。近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面临资源约束、环境约束,湿地城市创建为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苏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转变思路,持续探索发展与保护新路径。夯实生态基底,建成湿地公园21个,划定湿地保护小区126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注重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城市碳排放提供缓冲空间,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保护两相宜的“苏州路径”。
“这些芦苇都是我们自己种的,还有菖蒲,我们近两年建设环岛沿湖岸线生态湿地,构建入湖生态屏障带,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促进湖滨湿地资源自我修复。”在太湖生态岛阴山横山湿地带,金庭镇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徐国银介绍,环岛湿地从太湖大桥三号桥到阴山、横山再到慈里约20公里岸线,共计恢复湖滨湿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利用环岛湖滨岸线生态基底,以自然保育为主、生态修复为辅,保护片区湿地资源,稳固太湖生态绿色健康本底。环岛湿地带对沿湖水生植物群落退化明显的环岛岸线进行生态修复,采取外围消浪、内部地形重塑等措施,修复湖滨带生境,恢复水生植物群落,同时对沿湖湿地资源较丰富的岸线进行生态保育。
记者眼前的三山岛湿地荷花满塘、鸥鸟翻飞。“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是国内首个淡水岛屿类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9378亩。”江苏唯一的中华环境奖获得者、苏州市吴中区三山岛村原党支部书记吴惠生十分自豪,三山岛村用村级资金投资建设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
除了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苏州在湿地保护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2022年以来,苏州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以打造“城市、人与湿地和美共享”典范为目标,在湿地依法保护、创新管理和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等方面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实践,认定重要湿地103个,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2.8%,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苏州注重拉近湿地城市建设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大众切实感受到创建带来的生态福祉。率先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评估和反映湿地健康状况,全市野生鸟类近10年增加100余种,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的湿地已达17块。苏州创新推出“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公益科普项目,把湿地公园打造成11所湿地自然学校,推进20所中小学建设国际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每年上万名中小学生走进湿地公园接受自然教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组在苏州市开展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评估工作,充分肯定了苏州市这些特色亮点和成效,并建议在全国推广相关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