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南通消费“热力值”拉满
2025-10-10 09:16:00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  】【打印

这个黄金周,南通的商业图景正被一种柔软而坚定的力量改写。

不再是传统购物,不再是单一消费,取而代之的是一幅以“体验”为底色的假日经济画卷:年轻人流连于“慢闪街区”的艺术装置前,家庭群体沉浸在宠物营地与小黄鸭乐园的欢笑中,滨海市集与非遗手作同步生长,烟火与音乐点亮黄海之滨的夜晚……

据南通市商务局监测,10月1日至8日,全市65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01亿元,同比增长4.8%。数字背后,是一场由“空间—品牌—场景”三重焕新共同驱动的消费进化。

空间焕新

从“购物场”到“生活地”

北大街商圈万象城,“与巷”慢闪街区以“秋序”为名悄然登场。50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里,咖啡香混着秋日微风,艺术装置与快闪店铺交错布局,年轻人举杯漫步,快门声此起彼伏。

“我们不只是做商业,更是在运营一种动态的生活场景。”南通万象城企划相关负责人说。这一华东首个大型慢闪街区采用“三期九个月”的动态运营策略,首期即引入11家华东或江苏首店,覆盖香氛、女包等多个品类,将主题场景、快闪店铺与沉浸式演绎有机融合,持续制造新鲜感,重塑消费体验,成为热门打卡地。

商业空间的边界也在消融与重组。南大街文峰大世界,在外广场、中庭等区域设置的非遗、潮玩与养生的市集,让一家三代人各得其所。“以前是纯购物,现在更像是一次家庭聚会。”市民刘先生感叹,“孩子挑心仪的手办,父母学养生知识,我和爱人做非遗手作,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种全家人都能参与的体验感很棒,更难忘。”

万达广场在金秋旅游购物季中,以国风巡游活动营造节日氛围;圆融广场打造首届好“柿”发生生活节,以玩偶巡游、舞蹈派对、歌友会等持续引流;CBD大有境借助武林风少儿搏击大赛、街舞赛事等IP活动,有效拉动消费转化——南通商业体正集体转身,成为开放、立体、富含情绪价值的“打卡目的地”。

空间的重构,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磁力。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市区19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累计人流287.1万人次,同比增长7.4%;销售额5.6亿元,同比增长7.3%。

品牌焕新

首店不只是“第一家店”

“以前想买Barbour、喝‘楼下酸奶’,得特意跑上海、南京,现在家门口万象城全都有。”“90后”白领张晓薇的感慨,折射出城市商业能级的跃升。

国庆期间,万象城一口气开出20余家首店:从本土潮流先锋SMFK,到英国王室御用品牌Barbour,再到新中式酸奶品牌“楼下”……它们不仅是“首进南通”,更是一个个生活方式提案,凭借自带的社交话题与品牌吸引力,迅速成为商场引流增效的“流量引擎”。

“我们持续构建以‘城市首店、区域首展、限量首发’为核心的首进品牌矩阵,不断强化项目的差异化竞争力。”万象城企划相关负责人说,lululemon、SALOMON、DESCENTE、THE NORTH FACE黑标等一线运动户外品牌的密集入驻,使南通万象城成为二线城市中高端户外阵容成型最快的项目之一。同步升级的餐饮业态——The Boots泥靴、Need、茶颜悦色、皮爷咖啡、Blueglass等网红品牌,则进一步夯实其作为“城市品质餐饮地标”的站位。 

与此同时,CBD大有境也迎来深圳烧腊头部品牌余百年、奶茶品牌KOI、贵州美食花盘子、男装品牌LESS IS MORE等近10家南通首店,为区域消费注入新鲜血液。

首店,不再只是流量密码,更是城市商业活力的脉搏、大众生活方式的镜像。

场景焕新

既要“流量”也要“留量”

从商圈盒子走向自然场域,体验的边界不断拓展。

在苏锡通园区,一场“商业+乐园+自然”的多元消费盛宴正在上演:枫叶奥莱、小黄鸭童梦乐园、Off-City野营度假公园与森上马术俱乐部联动成势,构建出全天候、一站式的消费链。假期期间,枫叶奥莱销售额突破1700万元,客流达12万人次;小黄鸭童梦乐园游客数量突破5.2万人次,其中10月1日单日客流量达1.2万人次,刷新华东地区小黄鸭乐园客流纪录,展现出场景融合带来的强劲吸引力。

“上午在枫叶小镇购物,下午去小黄鸭乐园遛娃,傍晚在野营公园烧烤——这种一站式体验,让我们愿意停留一整天。”和老公带着孩子游玩的彭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停留,成为新场景最动人的指标。

黄海之滨,通州湾示范区以“音乐+市集+烟火+海洋”重塑滨海休闲。海豚湾公园内,“通州湾的一面”特色面食评选吸引游客排起长龙品尝投票;“星光潮涌·乐动蓝湾”国庆嘉年华从午后持续至星夜,音乐、市集、游戏与烟花交织,点亮整个金色沙滩。

“坐在沙滩听歌看烟花,太治愈了!”大学生王丹丹感叹。国庆假期12万人次游客的接待量和千万元的消费规模,见证着“人气”向“财气”的实在转化。

主城区同样不遑多让:“濠河夜画”以光影科技、非遗展示和实景演绎勾勒千年城河;军山采秋节、狼山拜月夜游等再造传统节庆氛围;1895文创园的蓝印花布走秀、西寺金秋雅集则让文化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

当消费从“交易”走向“体验”,从“拥有”走向“感受”,商业不再只是商品的流转地,而是记忆的生成场、情感的连接器。这个假期,南通人所消费的,已不仅是商品与服务,更是一段时光、一种氛围、一次共鸣。而这,或许正是假日经济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本报记者 刘璐 吴霄云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