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译路千山共远行,星河两岸梦初成;愿将华语传俄域,共绘未来一片明。”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圆满落幕,俄罗斯汉学家罗子毅的这首诗却在与会嘉宾心中久久回荡。7月21日起,国际汉学家与中国作家齐聚南京,在世界版图上书写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诗篇,通过深入研讨和实地探访,让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在交谈中消弭,将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丰富的情感、细节和历史回声,传递到更广阔的舞台。
以文为媒,世界目光聚焦南京
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办期间,世界的目光都聚向这座城市——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学之都。
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跨越山海奔赴而来。其中,德国翻译家郝慕天,翻译了莫言、刘慈欣等人的作品;匈牙利翻译家克拉拉翻译了苏童、余华等人的作品;意大利翻译家莫冉翻译了李洱、李敬泽等人的作品……
在南京,国际汉学家和中国作家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位于鸡笼山脚下的世界文学客厅,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旧址之上。研讨会期间,这里举行了“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圆桌会议:世界视域中的南京文学”以及“青春三行诗国际传播计划发布”等活动。埃及翻译家米拉连声称赞:“这里的文学氛围太让我震撼了。”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更是连用三个“最重要”深情表白南京,称这座城市是“多么丰富、多么开放、多么柔软”,引起无数作家和汉学家的强烈共鸣。
一古一今,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有故事。汉学家们纷纷点赞南京的丰富性“有情感、有细节,有历史回声”。在德基艺术博物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让人一下子“穿越”回宋代南京城,重现“十里秦淮”的繁华盛景。登上中华门城堡,哥伦比亚翻译家罗一人再次想起,他十多年前就曾登上南京明城墙,“走在上面,风景太美了。”《红楼梦》主题越剧折子戏,在水袖翻飞间,让汉学家们深深陶醉于中国戏曲与古典文学的交融之美。
以心为链,文学共鸣跨越山海
“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学是很重要的方式。”正如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所说,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文学有独特优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当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研讨会上,尽管大家母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却围绕“‘译’起向未来”主题激荡出无数思想火花。他们在研讨中直抒胸臆激情碰撞,更在街巷行走中释放自我,这一切,都基于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法国汉学家苏菲曾在中国生活9年之久,她将此次行程称作“回南京”,并且提前数日赴会。这里有她念念不忘的菊叶汤包、鸡汁回卤干、桂花糖芋苗,还有她做博士论文时认识的南京作家韩东。曾在云南生活了8年的意大利翻译家雪莲,对中国历史文化同样有浓厚的兴趣。
墨西哥汉学家莉娅娜和中国作家林那北相识于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的颁奖现场。这次在南京重逢,她们再次感谢了一种叫“缘分”的东西。莉娅娜说:“缘分这个词,真的很难翻译。英文中有个词叫命运,可能比较接近,但我觉得缘分又超过了命运一点点,是过去和现在的种种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条件,让我们能够结识并相互信任。”
一切皆因文学,而翻译则是他们走向彼此的一座桥梁。
“翻译意味着跨越语言、书写系统、文化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去寻找共同点。”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翻译家说着中文,讲述着各自与汉语、与中国文学相遇的故事,从他们情真意切的发言中,无不流露出文学交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英国翻译家韩斌曾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她在英国利兹大学选读中文专业,从此与中文结缘。南京作家韩东说:“她不仅是我的译者,更是我的读者和知己。”当与西班牙翻译家夏海明的手第一次握在一起时,南京作家胡弦才知道,眼前这位有点腼腆的翻译家比他足足小了近20岁,但对方在微信上所表现的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完全超越了年龄。
“翻译工作平时很孤独,但在这里,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陪伴感。”罗马尼亚翻译家白罗米说,这一刻,她再次感受到了文学的温暖。
以译为翼,南京故事飞向世界
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是破解文化隔阂、提升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实现更深层面的理解。这也是南京继2023年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之后,再一次举办这样的研讨会。
作为鲁迅文学奖得主、《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表示,能够如此大规模地看到这么多的汉学家在一起交流,是很罕见的现象,“它体现了南京的开放性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力量特别巨大。”
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拥有丰富的文学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学翻译这一桥梁,南京的历史故事、现代城市发展、人文风情等,都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再经过汉学家们的翻译,传播到世界各地。
埃及汉学家阿齐兹曾翻译过部分《红楼梦》,此次在南京观看越剧《红楼梦》让他感慨良多。“《红楼梦》是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值得被反复阅读。”他谈到,应该保护好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做好传播、交流、互鉴工作,而南京作为《红楼梦》的故乡,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捷克汉学家李素在参观完南京城墙博物馆之后表示,她将翻译与南京历史有关的小说。突尼斯翻译家哈立德告诉记者,他不但将南京作家韩青辰的儿童文学《因为爸爸》译介到国内,还组织作家和当地小读者进行线上交流。
南京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坚持以文学为纽带,深化交流互鉴,拓展“国际朋友圈”。未来,经由作家与汉学家的共同努力,更多带有南京印记的文学作品,将在世界文学舞台熠熠生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让不同语言背后的心灵,在文学的滋养中愈发贴近,共同书写文明对话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