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扬牵手,持续迸发“1+1>2”协同效应
2025-07-19 08:22:00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刘安琪

通讯员王文心佘辰

“苏超”第七轮今日开战,明天南京队将在客场对阵扬州队。从空中俯瞰,扬州位于南京东北、与六合区接壤,虽隔江相望,却和镇江一起组成了省内同城化发展起步较早且联系密切的“黄金小三角”。

近年来,宁镇扬板块作为南京都市圈重点打造的同城化板块,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宁扬两地不仅在更大范围内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同为“圈内人”,居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幸福。

协同创新活力迸发

炎炎夏日,位于玄武区钟灵街50号的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正在加紧建设中。该实验室由南京市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合作共建。

作为南京春日时蔬必吃榜之一,芦蒿在栖霞区八卦洲长得格外旺盛。这里的芦蒿风味独特、口感清香,深受消费者青睐。不为人知的是,芦蒿家族“人丁兴旺”的背后是南京和扬州携手合作,共同突破关键技术。

据介绍,八卦洲虽有着近40年芦蒿种植史,但由于早年种植芦蒿时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导致八卦洲土壤盐渍化和板结,加上同一块土地长期耕种同一种农作物,使得植物体病虫害携带增加,植物品种质量退化。面对这些问题,栖霞区与扬州大学合作建立芦蒿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利用植物组培技术,让芦蒿在“种源”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扬州、南京,相互赋能,两座城市牵手合作,持续迸发出“1+1>2”的协同效应。

2022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扬州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州)服务中心。3年过去,扬州服务中心已成为南京都市圈内创新资源在扬州转化的重要桥梁之一。数据是最可靠的见证者——截至目前,扬州服务中心已协助引进落地“拨投结合”重大科创项目9项,项目成果转化阶段总投资约3.2亿元;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8家,累计遴选市级联合创新中心培育库企业63家;促成企业技术需求合作72项,签约金额超5000万元,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46名。

全要素畅通流动

融入南京都市圈,不仅促成了科创项目的落地生根,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也在加速流通。不久前,仪征市与南京邮电大学签约共建的大数据智能产业技术(仪征)研究院完成筹备,迎来首批7支教授团队、41名师生入驻。

“首批团队是科创种子,未来将有更多南邮优势科研团队带着成熟成果来仪征转化,助力仪征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赛道实现突破。”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健教授表示,校地双方正探索“技术攻关—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合作模式,让高校智慧真正扎根地方发展土壤。据介绍,该研究院立足仪征、服务扬州、辐射苏中,将着力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加速大数据科技成果商业化运用,提升仪征市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宁扬同城化发展中,像这样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比比皆是。

去年7月,南京工业大学仪征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南京工业大学的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打造集人才培养、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服务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创新基地。

今年上半年,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项目迎来新进展,一期项目建设完成,二期项目正在建设。该项目由南京大学与扬州化工园区共同投资建设,计划建设“6+2”平台,包括电子化学品、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催化剂材料等6个细分领域的中试平台以及配套支撑分析测试与反应工艺安全评价平台、中试工程技能实训平台。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上个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强化两院之间的合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让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惠及扬州儿童。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两地群众最关注的领域,也是检验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宁扬同城化步伐日益加快,惠民之举也在与时俱进。

医疗卫生方面,南京都市圈内已建成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等中心,扬州患者可通过统一预约挂号平台享受南京优质医疗服务;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等13家二级以上医院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积极开展合作共建,挂牌省级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建设名医工作室近20个。

教育方面,成立“四叶草”宁镇扬一体化教育联盟,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在扬州设立附属邗江实验小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仪征市深化跨江融合发展,开展与南京栖霞、六合等地教育共建活动18场次。

生态环境方面,坚持共抓长江大保护,强化生态空间协同保护修复,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水环境协同治理,不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从最快6分钟即可跨江,到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再到两地携手探索技术攻关,一幅幅生动的协同合作图景,正在南京与扬州之间徐徐展开。同为“圈内人”,物理上的“邻近”正激发出越来越多化学反应式的“融合”,未来之路可期。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