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祝东秀
儿童友好是体现城市温度的生动实践。当一座城市俯下身子,从一米高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城市刚强的建筑与空间就开始变得柔软起来。2023年5月,南京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作为全国首个将儿童优先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的城市,南京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各个方面,让儿童友好成为南京城市发展“新名片”。
就在上个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南京市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作为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可复制典型经验入选。今年,我市按照生活、文化、商业、游憩、田园小镇等5个主题,遴选出10个儿童友好建设街区,倾力打造儿童“可观可感可享”的幸福空间。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今年的主题是“倾听每个心声点亮儿童未来”。世界儿童日前夕,记者探访我市部分儿童友好街区,沉浸式体验“一米视角”下的多彩世界。
一米高的街区:拓展适儿化空间童真童趣护童心
一只蓝色的鲸鱼浮出水面,可爱的小丑朝窗外探着头,摩天轮、旋转木马、各类动画IP错落其间,这是南京首家商业类儿童友好街区——江北新区桥北商圈儿童友好弘阳欢乐街区里的场景。
该儿童友好街区位于桥北商圈中心地带,其所属泰山街道总人口约50.8万人,其中儿童占比约20%,近10.1万人。“辖区内儿童数量非常多,为他们打造适合的成长空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非常必要。”泰山街道宣传委员、妇女联合会主席陈蓓介绍。
基于此,江北新区妇联、泰山街道、弘阳广场上下齐心,联合街道妇联、宝塔社区、弘阳集团、各大小商户共同发力,不断拓展适儿化空间,打造儿童高质量成长环境。现在的弘阳广场,大到商圈的业态引入,小到楼层的功能设计,处处都体现着儿童友好。
“我和我的好朋友都很喜欢来这里。”橙子小朋友常来街区玩,每天放学,都有一群小朋友在这里等着他,“这里有很多我们喜欢的地方,我们玩得可开心了。”
此外,田园也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天堂。栖霞区桦墅村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金黄的稻田里体验割稻子的乐趣,享受丰收的喜悦;在稻田迷宫中释放热爱探险的天性,去往一片“稻梦空间”;各类潮玩、美食、创意手作,让孩子和家长从普通的烟火气中寻找诗意乡野市集,重拾久违的田园之乐……
儿童友好街区建设在“空间可见”之外积极探索“精神文明”的深层友好。今年9月,“世界文学客厅—鸡笼山文学小径”开放式文学街区被纳入首批南京市儿童友好建设街区。项目由北京东路37—5号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及周边环鸡笼山2.1公里的“文学小径”组成,共串联11个文学地标,聚焦各年龄层儿童的需求,增设符合儿童审美喜好的导视系统,设立亲子阅读区,开发特殊儿童手语导览视频等。
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学街区将发挥世界文学之都地标001号的枢纽功能,一方面链接全市儿童友好相关资源,另一方面牵头周边场馆、学校,实施儿童友好共建机制探索,让南京这座文学与童真交织的城市成为孩子们寻找自我、放飞梦想的乐园。
一米高的“主人”:倾听每个心声“小管家”贡献“大智慧”
“竹蜻蜓”正是辖区内小朋友们票选产生的。江宁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说:“在征名阶段,有8个孩子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竹蜻蜓’这个名字,最终,这个充满童趣的名字被做成大大的标识,立在街头。”
走进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街道,整个街区仿佛披上了一身“童装”。江宁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内部的各种游乐设施,也是源自小朋友们的奇思妙想。40名中小学生画出心目中游乐设施的样子,如爬洞、沙坑、转椅、滑滑梯等,施工团队按照孩子们的画稿原样复刻并翻建。
儿童参与,蕴含着城市的包容与温度,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获得和反映儿童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市在建的儿童友好街区中,都将儿童参与放在关键位置,不论是空间打造还是服务内容,儿童心声体现在街区的每个角落。
“建设儿童友好街区,首先要听见儿童的声音,把儿童的需要作为首要考虑对象,凡是与儿童权利有关的事务优先满足。”江北新区宝塔社区党委副书记刘华说,体育广场改造、运动主题的儿童友好公园建设、夏令营活动、“这个公园我来管”等议题中都有“小主人”的身影。他们上街调研、手绘图纸、大胆设计,用童言童语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为街区建设注入活力和智慧。
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联盟项目负责人马伦郁这样解读儿童参与:儿童不仅是需要被服务和被保护的群体,还是需要被“看见”的群体。从短期来看,强化儿童参与是社区促进儿童成长的重要方式,反过来,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见证了社区的成长。从长远来看,通过这种形式在孩子心中根植家园认同,让儿童与社区、城市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孩子长大后反哺社区、城市,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一米高的城市:友好版图扩张共建让友好“更近一米”
近年来,为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南京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每一寸城市肌理,城市儿童友好版图不断扩张。截至目前,南京在建10个儿童友好街区,已建成110个儿童友好社区,有50所儿童友好学校,“与宁同行”“红色寻访”“亲子课堂”等公益活动服务儿童万余名,进一步推动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南京市金陵小学作为我市首批儿童友好试点单位中的唯一一所学校,承担了全市儿童友好学校示范建设任务。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一直秉持“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的办学理念,不论是环境打造还是课程设置,都坚持以儿童为本,真正服务于儿童。学校打造的“金小48景”物型场坊,每一处都散发着人文气息和浓浓的书香气韵,成了“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
随着越来越多城市空间孩子的声音被倾听、建议被采纳,儿童友好已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逐渐成为南京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
在友好版图不断扩大的同时,新的命题摆在了城市面前:如何从“空间可见”到“心理支持”,再到“精神文明”深层友好?如何让童心、童趣与童育有机结合?南京在儿童友好城市创新建设中不断探索,以激发新的内涵。
今年暑假,我市开展了两期“儿童友好与宁同行”公益研学活动,吸引200多名孩子参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我市部分儿童友好社区,这是进一步“留住”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成果的一项有益探索。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公益研学活动地点选择社区,不仅是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自己的社区,还能有效利用儿童友好空间,进一步转化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成果。”
马伦郁告诉记者,近年来,南京已经搭建了相对完整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框架,为儿童构建了立体的友好城市场景,“未来,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不会是某社区、某街道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通过儿童友好社区联盟的形式和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共建共享。”
市妇联副主席、市政府妇儿工委办主任王玉梅也表示:“一方面,建立全市儿童友好社区联盟,和建成的社区分类结对,对其开展调研、培训、共建;另一方面,将社区、街区转化为研学产品,进一步探索社会化、市场化路径,把社区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