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 芳
12月7日,在灌南县汤沟镇高粱烘干中心,烘干设备正轰隆隆运转,连五村村民魏善发正忙着将自家种的最后一批高粱烘干,烘干、筛选、包装等工序一气呵成,颗粒饱满的高粱被干脆利落地装车,运往当地酒厂作为酿酒原料。
“前年开始种高粱,一亩高粱售价比水稻高300多元,成本低200多元,算下来每亩地能增收500元左右。”魏善发脸上堆满笑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粱作为食用粮种植,现在县里酿酒产业发达,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之前怕种了高粱没人收,如今这两年种的高粱早早就被酒厂预订了,销路没有问题”。
汤沟镇位于灌南县西北方,“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汤沟酒就盛产于此。近年来,灌南县不遗余力做强“酒产业”、做足“酒融合”、做好“酒文章”,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白酒产业发展,成立高粱酒产业链党委,搭好“党建链”赋能“产业链”。
之前,当地酿酒企业需长期从外地购买高粱,成本高且质量不能保证。为突破产业链上游配套原料供应瓶颈,产业链党委聚焦绿色酿酒原粮种植精准滴灌,在汤沟镇试点,由8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土地、资金、农业机械等入股公司,创办万亩高粱种植、高粱烘干中心、高粱种植农机等富民项目。
“围绕酿酒企业的原材料选用标准,我们在兴汤路沿线建了万亩高粱基地,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的‘政企联合’模式,由政府和种植户签订种植协议,约定种植面积,提供田间管理技术。”汤沟镇党委副书记张辉说,“这既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解决了酒企从外地进购成本高的难题,实现双赢。”
“得益于全镇的绿色酿酒原料种植,我们基本实现了酿酒原料本地化,品质有保障不说,酿酒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谈起全县的绿色酿酒原料产区战略布局,链上企业海州湾酒业总经理陶琴竖起大拇指。
酿酒企业将“第一车间”建在田间地头,通过基地建设,深化与产粮区合作,既保障优质酿酒原粮供应,又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
在灌南县汤沟镇中小酒企产业园,一个个新办的酒企如雨后春笋般勃勃生长,给全县白酒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如今,灌南县形成了以汤沟两相和酒厂为龙头、47家特色酒企为驱动,厂镇融合、竞相发展的“一品多特、以大带小”的产业格局,今年以来实现年产原酒近2万吨、年产值约30亿元。
高粱酒产业链党委成立以来,依托中小酒业产业园、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党建工作站1个、党建活动阵地2个,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协作互动平台。推行清单化惠企服务机制,由职能部门组建“政策服务团、金融服务团、法律服务团、人才服务团”,深入企业“把脉问诊”,制定企业需求、部门资源、行动项目“三张清单”,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法律宣讲、人才论坛等专场活动30余场,帮助企业解难题。
“今后将继续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用服务链赋能创新链,推动链上企业深度融合,用党建引领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产业链党委副书记吴绵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