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字,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3-12-10 08:0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吉凤竹

通讯员 钱阳 傅校枫

12月1日,一场寒流让气温骤降至零下。在灌云县伊山镇官路口村,村党总支书记任建华一大早赶到村集体流转土地建设的60多亩种植养殖基地,查看黑鱼、大鹅生长情况。“咱村以前是全县有名的扶贫村,家底薄,没产业。2022年底,我们依托政策流转土地,搞起特色养殖,年初引进3万尾黑鱼苗、2万尾青鱼苗、800只鹅苗,还养了豆丹,今年能给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任建华说。

灌云县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确保以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以‘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更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促进民生服务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书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灌云县委书记苏锋说。

在乡村传统产业发展中,灌云县瞄准“特”字下功夫,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再提速、质量再提升,为富民兴村赋能增效。

“通过示范区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不少,本村参与大棚务工的人也多了,能在家附近工作,村民都很开心。”南岗镇许相村党总支书记许章明喜笑颜开。一栋栋大棚里,翠绿的芦蒿茁壮生长,露天地块的芦蒿已全面上市,村民们忙着施肥、浇水、收割。村民单维林在许相村承包6个大棚,“我今年种一茬芦蒿、一茬西红柿、一茬芸豆,收成好的话,一个大棚能赚10万元左右。”

作为革命老区,灌云西部岗岭地带曾是灌云县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如何寻找发展路子?当地人把目标瞄准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的芦蒿。立足本土特色农产品资源,灌云县兴建乡村振兴芦蒿产业示范区,芦蒿种植面积达2.5万亩,畅销上海、安徽等地,形成省内极具竞争力的乡村经济振兴特色品牌,带动1.5万户村民受益。2022年区域内村集体收入均达到45万元以上,同比增长40%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万元,同比增长45%以上,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灌云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邱伏兵说,灌云整合构建“大豆+豆丹”超10亿元级全产业链;建成集肉鸡育种、养殖、屠宰到深加工的超10亿元级肉鸡全产业链。做精做优大豆、豆丹、食用菌、紫苏等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民富,村也要强。灌云县委组织部牵头探索推广土地规模流转、村集体自主经营路径,从圩丰镇起步,至今已累计流转土地10万亩,村均超300亩,带动一批新特色种植养殖项目茁壮发展。

同兴镇张宝山村有种植韭菜的传统,十几个大户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2021年,村集体以1100元每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510亩土地,其中310亩建大棚,种反季节韭菜,200亩种植露天韭菜。“现在,村里一年四季都有韭菜产出,村集体一年四季都有稳定收入。”张宝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文道说。

为破解村集体项目发展资金瓶颈,灌云县委组织部牵头创新推出“富民兴村贷”,以1000万元财政担保专项资金,撬动贷款1亿元。推行以来,累计发放贷款60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新上项目170多个。

2020年,灌云县村集体流转经营土地不到5000亩,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村仅占三分之一。2022年,灌云县村级总收入从1.37亿元跃升至2.38亿元,村均超70万元,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净收入30万元以上村150个,增长18倍,100万元左右村6个,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在发力传统农业产业的同时,灌云县紧跟电商潮流,打造主题服饰特色产业。作为全国知名的主题服饰生产销售基地,如今,灌云县主题服饰网络销售约占全国份额的70%,线上线下综合年交易额近80亿元,带动5万多人就业。目前,灌云县已形成县有中心、镇街有站、村有点三级发展体系,获批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