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晓晓
本报记者 吉凤竹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出海口,连云港积极发挥支点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18.4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全省第一。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司法的精准护航。连云港法院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在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中勇做“标杆和示范”。
积极走访调研,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走访企业、梳理意见建议,一直是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主动追求。2017年初,连云港市中院密集走访14家地方龙头企业,梳理出各类意见建议16项,出台十二条意见护航“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建设,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地方法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六项典型举措”之一予以发布。去年以来,全市法院共调研企业224家,帮助解决合同履行、职工社保等问题118件,出台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等司法文件51份。去年,全市法院一审审结商事案件34187件,标的额100.23亿元。市中院“办理破产”指标在全省中级法院营商环境考核中位列第3名,5项破产创新试点工作全部获得A类评价,全省法院唯一。今年7月,连云区人民法院获批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可为企业解纷、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建设司法平台,靠前服务企业。为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司法保障的针对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连云区法院揭牌成立徐圩新区法庭;为积极对接新亚欧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巡回法庭连云港中院“一带一路”巡回法庭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挂牌;为服务保障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法庭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已审结案件1729件,标的额7.63亿元。
随着直播带货新业态日益红火,跨境电商成为连云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截至今年6月底,连云港备案跨境电商企业187家,海鲜、水晶等特色产业成为连云港的“城市名片”,经济纠纷也出现了新特点。
杨某是东海水晶城商户,去年3月,他将3箱水晶制品卖给某国一客户,商品价值1529美元,由某物流公司承运。由于在邮寄过程中未告知案涉物品实际价值,导致商品未被客户签收而被海关销毁,杨某退回买家1600美元。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和物流公司双方都存在过错,物流公司因未要求杨某如实申报价格,而是以虚假的价格委托通关,最终导致商品被销毁。根据双方过错程度最终判决物流公司承担杨某损失4644元,同时返还快递费856元。作为“世界水晶之都”的东海,此类纠纷比较多见。该案的公正判决,对直播电商和物流公司合规诚信经营起到了警示作用,进一步规范了跨境电商经济的营商环境。
据调研,电商经济发展过程中,直播平台侵犯名誉权、传播低俗价值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直播品牌被抢注商标等现象时有发生,以法治规范电商经济成为当务之急。“要坚持司法前置,完善多元解纷平台,源头预防和化解涉电商纠纷,为电商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红建说。
走出去,与外地法院联手执法,也是连云港法院的新尝试。去年8月,为实现“商事+基建+海上运输+生态环保”一体化协同保障,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法庭、南京海事法院连云港法庭、灌南县人民法院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连云区人民法院徐圩新区人民法庭共同举行《服务保障“一带一路”“法庭协作联盟”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连云港市中院还两次牵头召开研讨会,与32家协作法院共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司法协作机制,自2020年设立涉“一带一路”执行案件集中管辖办公室以来,连云港两级法院对外涉执事项委托2.84万次,接受外地法院事项委托1.91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