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 敏
“换家医院看病,没想到医生直接调取我之前的检验检查,一下子省掉近2000元。”患者章燕(化名)因子宫肌瘤引发重度贫血,转诊至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时,本需花两三天完成10多项检验和五六项影像检查,接诊医生吴超英通过云影像与云检验平台,顺利调阅并使用她10多天前在市中医院的大部分检查报告,术前准备直接缩短一天。
在常州,“换院需重查”的就医难题正逐步成为历史。作为我省首个完成“云影像”全域医疗机构接入的城市,目前该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100%完成接入云影像与云检验平台,256项检验项目实现跨院互认。今年以来,全市医疗机构通过平台上传影像和报告近329万份,全市医疗机构调阅共享影像和报告276.4万份,累计为群众节约检查费用7502万元。
“你看这份报告里‘左肺结节大小与2021年5月检查结果一致’。”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科长张永成指着屏幕解释:过去看片像“管中窥豹”,只能盯着患者就诊时的单张片子诊断病情;现在通过平台能调阅历年影像,疾病变化趋势一目了然。
2021年6月,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率先启动“云影像”互认探索,成为全市首批“吃螃蟹”的医疗机构。依托检查结果线上互认共享,即便年就诊量以20%的幅度持续增长,该院影像报告量仍逐年下降:2024年降至4.5万份,2025年上半年仅为2万份。
互认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不少医生犯嘀咕:如果外院结果不准,出了问题算谁的?”常州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坦言,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既需要高质量信息化建设、高水平的检查检验数据质量,更需要思想理念、管理模式的变化。
如何打通“思想堵点”,让医院和医生从“被动执行”转为“主动参与”?常州的解题思路清晰明确:既落实好省级要求,规范平台接入的数据标准,保障影像数据的完整、及时与准确,也要用好医保激励“指挥棒”,将影像互认与医保资金拨付直接挂钩,年度清算时,医疗机构因互认产生的医保结余经考核后按比例返还激励医疗机构。
既有明确导向,也有政策激励,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上半年,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医生主动调阅其他医院的各类检查影像和报告5.7万份,较去年同期增加3.6万份。
费用降低,新考题也随之而来。“今年我院人均检验费用降低460多元,仅住院病人的人均检查检验费用就少了500多元,这对医院来说不是小数目。”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直言。
对此,常州给出的答案是:从“依赖检查检测”转向“提升服务价值”。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转变随处可见:孕妇刚入院,儿保医生就跟进沟通新生儿保健需求;产后第二天,中医康复师上门指导穴位按摩,帮产妇缓解泌乳疼痛。“以前中医馆只在门诊,现在深度嵌入产科、儿科、妇科等全流程。”该负责人说,通过拓展中医服务、优化诊疗环节,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常州市纪委监委派驻市卫健委纪检监察组监督推动全市医疗机构持续围绕改善就医体验进行深入自查,优化检查检验项目组319套。
今年,常州市卫健委将“信息化监管”作为规范诊疗行为的重要手段,牵头部署医保监管软件,并将其嵌入医院诊疗系统,实现对收费、用药、检查“三合理”执行情况的精准管控。目前该系统已在8家公立医院试点,能实时识别并拦截违规操作,比如24小时吸氧超过医保规定上限会提示“收费错误”,限制类用药不符合条件则标记“超范围使用”等,推动监管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目前,常州市已与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江苏省医保局签署影像大数据赋能医保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合作备忘录,为推动数字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全国范围内共享互认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