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民生愿景变幸福实景
2025-07-16 09:09:00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以来,常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七有”,持续增加民生投入,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政策继续加码,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发展。

今年以来,常州市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715场,组织10076家(次)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9.85万个(次),吸引线上线下30.04万人次求职,全力保障企业复工扩岗再生产。

为精准稳就业,常州市推出“点单式”招聘服务:聚焦重点企业,开展用工服务专项活动,建立112家对口出口重点企业和500家重点用工服务企业的日报告制度,实时掌握企业用工动态;开设“跨省份”招聘专线,强化东西劳务对接,做大人力资源蓄水池;开展“云端上”直播带岗,整合各类直播账号等互联网平台资源,实现信息全覆盖。

与此同时,常州市还推出创业活动、一次性扩岗补贴、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发布职业技能培训导航地图等系列举措。上半年,全市新开发就业见习基地62家,累计达973家,开发高质量青年就业见习岗位6554个,组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5367人,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134.18%,完成数和完成率均位列全省第一。

适老化改造再升级,养老服务更加优质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

今年常州市适老化改造政策实现“双提升”:产品补贴目录从5大项50多类增至7大类92项,补贴上限提高至15000元,补贴比例达30%。更贴心的是,智能SOS一键报警、跌倒监测雷达等智慧养老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让“智慧养老”从愿景变为现实。

养老服务的暖意不止于此。7月1日,《常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施行。持续增加普惠养老供给,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年内常州市还将推动130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推进4万人次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建设53个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目前任务均已过半。一项项举措精准对接“银发需求”,用细致关怀全力托起最美“夕阳红”。

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成长环境持续优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持续提升普惠托育服务水平,常州市多元供给强生态,稳步扩大学位供给,今年以来竣工中小学(幼儿园)7所,新增学位0.75万个。同时,优化学生学习成长环境,推进中小学教室空调全覆盖,92.3%学校实现直饮水改造,市本级及武进区热水器安装全面到位。

为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常州市全力牢筑食品安全防线,全市学校食堂实现自主经营743所、占比达92%,“四不两直”检查学校食堂实现全覆盖。

此外,常州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94.6%,校际差异进一步缩小,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批遴选10名“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补充编内中小学教师1485名。

患者就医更加便捷,医疗服务不断提升

医疗是民生之需,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全市卫健系统聚焦百姓高品质健康需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市三级公立医院30%门诊号源优先向基层开放,全面上线市级双向转诊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均设立转诊中心,医联体内住院起付标准累计互认、下转住院起付线免于计算。今年截至目前,基层上转疑难病例369例,承接下转224例。

“一次挂号管三天”优化升级,新增免费互联网复诊途径;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00%开放周末门诊,其中专家门诊706个,上半年服务患者超14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56%;面向长期卧床、行动不便、术后康复等人群,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37项,半年上门服务超过1000人次;三级医院全面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占比达到14.74%,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陪护负担。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