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在守正创新中更好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2025-04-02 09:37: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刘 霞

党的二十大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作出系统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激活“一池春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文化支撑。

何为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一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一是关于“守什么正”。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这启示我们,“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二是关于“创什么新”。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启示我们,“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就是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勇于探索、开辟新境,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三是关于“二者关系”。总书记强调,“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这启示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握住根本原则、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创新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扬弃,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守正才不会陷入固步自封、脱离实践的误区;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最终才能实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为何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基因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沃土,生动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总书记指出,“我们做的事是前无古人的,我们要学马列主义,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能给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运用它的原理、立场、观点、方法,通过自己的摸索、咀嚼、创新来提出答案。”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既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又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这既是党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原则方法,更是我们深入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哲学密码和思想钥匙。

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史,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很早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革故鼎新”等体现守正创新的意识和主张,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回望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经验,把握新的历史坐标,坚持“两个结合”、守好“根脉魂脉”,以历史主动精神担当新的历史使命,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绚丽华章。

把握时代大势,回应现实需要。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植根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沃土,鲜明反映了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面对“两个大局”交织下的新风险新考验,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为创新指引方向、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

何以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文化建设念兹在兹,亲自赋予“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使命,并要求我们“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明体达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北宋理学先驱、泰州教育家胡瑗教育思想的精华;“百姓日用”是明代泰州学派哲学思想的精髓,总书记多次引用“日用而不觉”来阐述中国传统价值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明体达用相贯通”、力求“百姓日用而不觉”,是泰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特色,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守正创新担负好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守正创新中铸炼文化之魂。近年来,泰州市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深化新思想“入心工程”,引导全市上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聚焦“学思践悟”,打造理论学习高地。抓住“关键少数”,深化全市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全闭环机制,创新“现场研学”等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头雁”示范作用。覆盖“绝大多数”,开展“民呼我为”为民“双解”行动,深化“理论政策面对面”活动,既解思想困惑,又解实际难题。突出青年群体,打造90后、00后泰青春品牌,组织“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泰有引力青春有为”等活动,更好铸魂育人。聚焦“明体达用”,打造宣传宣讲高地。聚焦团结鼓劲,强化舆论引导,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突出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精准化,放大“百姓名嘴”“理上心来”等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品牌效应,组织“道理说进你心里”理论故事汇,分层分级开展“习语共鸣”2000余场,将“理论话语”转换为乡音土语,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聚焦“体用贯通”,打造研究转化高地。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紧扣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新质生产力”等开展研究,不断优化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在守正创新中点亮文化之心。近年来,泰州市坚持以文化人,厚植文明沃土,涵养时代新风,以“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筑牢道德根基、凝聚社会共识。突出“百姓”主体,润心育人强精神。我们充分挖掘其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深入开展“践行‘三个不相信’干字当头走在前”主题宣教活动100多项,使“三个不相信”成为泰州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特质。强化“日用”熏陶,融入日常润心田。打造“百姓日用”文明实践品牌,积极开展“百姓学堂”“百姓舞台”“百姓艺展”等活动,真正实现实践阵地“大门常开、活动常新、服务常在”。注重“不觉”养成,双向奔赴聚合力。以“百姓参与”为第一路径,积极探索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转变路径,让文明创建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一起干一起创”,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在守正创新中深耕文化之美。近年来,泰州市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保护好文化遗存、传承好文化基因,以文化之美滋养城市、涵养民心。彰显人文“三水”独特韵味。施耐庵的水浒,迸发着“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万丈豪情;郑板桥的水墨,彰显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梅兰芳的水袖,展示了“开拓创新领风骚”的艺术风范。我们坚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泰州历史文脉,推进以人文“三水”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泰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芳华。注重城乡历史文脉延续。大力实施泰州学派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定期举办泰州学派学术会议,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共建泰州学派研究院和“明体达用”研究院,出版《泰州学派研究》《王艮全集》等专著成果,进一步彰显泰州学派的时代价值。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动兴化草堰港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泰州段和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好守好泰州文化“根与魂”,留住记忆与乡愁。畅通文化惠民直达机制。构建供给多元、服务精准的文化惠民“供应链”,组织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影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5000多场。打造“坡子街”等大众读写平台,建好用好“乐学泰州”微信小程序和“乐学书房”“乐学书屋”,数字赋能文化普惠“最后一公里”,让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在守正创新中激扬文化之力。近年来,泰州市积极做好“以文兴业”文章,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更好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造,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一批文化企业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泰州早茶”“垛田农民画”入选首批江苏省人文经济典型案例,文化产业高质量考核连续四年位列全省Ⅱ类地区第一。出彩出圈,文旅融合加快推进。“梅兰芳故里,海军诞生地”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梅兰芳艺术节、溱潼会船节等活动知名度不断扩大,泰州早茶强势“出圈”,建成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获批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全省首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泰州“泰美”,城市形象全新展现。全力推广“泰州泰美泰想你来”城市形象,聚力打造“到泰州泰周到”营商环境品牌,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2年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做强“泰有引力”,“泰州凤冠马拉松”热搜全网流量达2.8亿,更富创意、更加立体的城市形象让更多人了解泰州、读懂泰州、爱上泰州。

(作者为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作者:刘霞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