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科: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2025-03-12 09:4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张新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是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必答题”。

最坚实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的原始创新供给。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的有组织、体系化布局,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布局新建一批基础科学中心,持续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聚焦江苏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凝练形成重大攻关任务项目群,迭代梳理科研攻关清单,优化“揭榜挂帅”方式,探索实施重大任务“赛马制”,实行“里程碑考核”制,着力攻关创新链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矩阵,深化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以使命和任务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建设。

最关键的举措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如支持徐工集团、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攻关。要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精准滴灌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提高专项科创基金使用效率,提升“科技贷”服务质量水平,培育发展耐心资本,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多渠道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资需求。

最现实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省已形成以18家国家高新区、1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载体的创新网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建设,以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江苏样本”。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等问题仍制约融合进程。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构建“转移机构+实验室+概念验证+中试机构+孵化器”的成果转化链条,完善科技成果发现对接和精准匹配机制,创新技术转移管理和运营机制,促进研发、中试、量产、应用等环节高效协同,加快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着力构建适合高校技术成果孵化的体制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要搭建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平台,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机制,加快落地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要改革科研评价与收益分配制度,落实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出台我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行动计划、认定工作指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科研人员、技术经理人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激励力度。

最有效的方向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倡在政策资源配置上长期支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聚焦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作者:张新科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