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凤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地方应用型高校因地方而生,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机制,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区域科技、人才汇集的引领作用。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泰州学院将培养“光明、多彩、温暖、活力”的“阳光学子”为立德树人总目标,以“阳光引航”思政引领工程、“阳光增彩”素质提升工程、“阳光帮扶”关爱传导工程、“阳光服务”招就满意工程、“阳光导师”队伍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建立“方向性、全面性、温暖性、发展性、公正性”的育人体系。要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泰州学院作为新时代泰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领衔高校,将以推进泰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中心建设为重点,围绕示范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师集体备课、教师成长、教科研成果孵化等项目,深入推动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所有着深厚师范教育背景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泰州学院始终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师范教育的价值所在和学校事业发展的人力保障。为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泰州学院将以师德作为高素质师范生培养的要点,将师德师风、教育情怀、社会责任纳入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内容,提升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知信行统一,构建师德认知、师德体验、师德实践“三位一体”的渐进式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形成符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具有泰院特色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模式。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将坚持以德为先、引培并重,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导,实施“领英”“聚英”“育英”“励英”计划,加大破“五唯”力度,推进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改革,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促进教职工分类发展。
优化办学模式,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着力优化办学模式,推动学校特色发展。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产教融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学科推动作用,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泰州学院将紧密围绕泰州“大海新晨”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参与泰州大健康产教联合体建设,依托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协作,做好与扬子江药业集团等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建制药工程等一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双向牵引机制,在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力协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做好科技创新的方向把控与任务组织。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聚焦地方产业,组织和企业协同攻关,推进服务地方行动计划,提升科技服务地方产业、行业的能力。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力支撑高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只有解决好人才问题,破除人才引、培、用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完善分类评价机制,才能不断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动力。强化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考察,为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不同序列的人才设计不同的发展赛道,拓宽成长路径。
理顺管理体制,在治理效能上下功夫。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高校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持续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深入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发挥广大党员在改革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队伍建设。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加强干部培训和历练,提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履职能力、敢于啃硬骨头和涉险滩的改革思维和本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化成长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要强化纪律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坚持群众路线,把师生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确保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
(作者为省委党校第51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泰州学院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