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步楼:努力把思政课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2025-01-16 10:0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朱步楼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居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六个力”之首,深刻体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目前,学校思政课“所教”与“所需”适配不够精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引领力”的发挥。要将有深度的思政课讲得更有温度、将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更有意思,使思政课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能让学生爱听爱学、真信真用,从而达到凝心铸魂、立德树人的目的。

遵循青少年认知和成长规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集政治性、价值性、知识性于一体,贯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把思政课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就是要有鲜活的素材、灵活的方式、活跃的氛围,有情趣吸引、情感相融、情怀陶冶。我们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层次,明确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坚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要通过思政教育启迪心智,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和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中,拨开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增强判断能力、激发精神动力,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汇聚开放多元的德育资源。要将思政课与历史、地理、艺术以及各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利用清明、国庆以及开学动员、毕业典礼、升国旗、青春礼、成人礼、入队入团入党等重要仪式,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要将学校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互联互通,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举办情景剧、文化展览、红色旅游体验等,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载体和路径。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活动轨迹大多局限于从家门到校门,相对缺少直接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现实的机会。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研、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走进改革前沿、科研一线、工矿企业、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真切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深切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用好网络数字空间,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创新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打造灵活弹性、人机协同的评价方式,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和评价建议,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精准对接学生需求。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型数字体验技术,将传统优质教学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如将纸质经典著作、博物馆、展览馆等线下育人资源,借助“5G+AI+XR”技术,实现“云端”阅读、沉浸式参观。结合青少年思维方式、文化偏好、行为特点等,通过直播、短视频、H5等可视化、多重感知体验,让历史说话、让英雄说话、让文物说话,打造有创意、有思想的优质课程,使学生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积极应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线上线下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思政课在数字空间“活”起来、“动”起来,使网络成为主流价值的“扩音器”,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打造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思政课能否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有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有广博知识才能赢得学生。因此,必须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是讲情感、有温度的事业,如果思政课教学干巴巴地照本宣科,既无滋味,也没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坚持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抽象概括与生动案例结合、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结合,注重日常经常平常,注重落小落实落细,善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厚的育人情怀是教师站稳三尺讲台的内驱力,必须从教育家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对国家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既当好“经师”又做好“人师”,真心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打牢教师的内在功底、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才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魅力,使其成为让学生广受教益的“金课”。

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学校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大场域中,实现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家庭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家校社一体协同育人的合力。要发挥校外思政课兼职教师的作用,聘请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科技标兵等先进代表,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参与“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督导问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形成“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才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为省政府原副秘书长,道德发展智库特聘研究员)

作者:朱步楼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