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琴:践行“六个必须坚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12-19 09:5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将之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领域,指导并推动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根本价值标尺。在高等教育中,坚持人民至上,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实,切实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在强化党对学校的政治领导、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坚定干部师生的政治信仰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要突出抓好基础建设、根本建设、长远建设,在打牢基础、补齐短板、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做师生之所盼,把师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切实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塑造内在精神特质。在高等教育中,坚持自信自立,一方面教师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第一个就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谈到好老师的四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强调要有理想信念。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把“四个服务”作为根本遵循,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要树牢学生的信仰信念。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用党的创新理论及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自觉践行者、积极传播者,筑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根基。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实践要求。在高等教育中,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政治原则、价值追求有机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时调整优化办学路径方法。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断完善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明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着力破除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等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聚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确定基本原则。在高等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要树牢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意识”是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强化问题意识,首先要多想、会想问题。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也面临更多棘手的难题,要主动作为,从目标任务完成中看差距,从社会需求、师生期盼中找不足。另一方面要不怕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聚焦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顽症、师生的急难愁盼以及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等,不要怕、不要等,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科学认识和化解矛盾,并在推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对理论的理解和内化。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坚持系统观念,一方面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校内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要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统筹协调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核心任务;要用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不同场域,完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基层创新,推动“百花齐放”。鼓励校内各单位和师生结合实际,对教育教学大胆创新和探索,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模式,打造育人品牌,为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提供丰富素材和鲜活经验。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使命担当。在高等教育中,坚持胸怀天下,一方面要有民族情怀,聚力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主动融入并服务国家战略,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有世界眼光,坚持开放办学。构建开放的办学观、人才观、科研观和教学观,全球合作、协同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世界一流人才。

(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基地副主任、研究员)

作者:张晓琴  编辑:王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