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破解停车难不能只依赖“区长体验”
2025-11-13 08:2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朱绍岳

近日,北京一副区长在通勤早高峰期间,骑着电动自行车寻找停车位的亲身体验过程,引发社会热议。在北京沙河地铁站,早高峰拥堵已成常态,停车难、行路堵成了通勤族的心病。为深入了解周边群众在停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昌平区副区长实地挑战5分钟找车位,却遭“三连拒”,引发不少群众感慨“好像在看自己的通勤日常”。

“区长体验”式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招。实地发现查摆问题、当场寻找矛盾源头,这种“现场办公”式的工作方法,不仅大幅压缩了问题从“群众抱怨”到“治理响应”的传导链条,更将原本模糊的民生痛点,直观精准地推至基层治理的聚光灯下,让原本躺在文件中的问题,变成具象化的生动体验。由领导牵头的现场办公方式,也将分散的整改动作拧成一股力,从“副区长停车难”的具体场景出发,系统性疏通堵点、完善机制,让问题整改不再“打乱仗”。

不过仍需指出,这些问题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力量推动,更需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如果仅仅依赖政府工作人员单方面体验,才能“看见”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才能推动事情加速解决,那么,这种情况比“停车难”更值得深思。

在城市非机动车停放问题的治理中,一些平台车辆的秩序整治是不可绕过的关键所在。在非机动车停放问题上,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绝非“旁观者”,而是社会停车秩序的成本共担者。若一些责任主体只享受规模扩张的红利,却不承担停放管理的成本,最终只会让“共享便利”变成“共享负担”,这不仅是对城市治理的挑战,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拷问。这并非是对企业的苛责和施压。相反,让企业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既是以共商共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题中之义,也利于企业了解用户想法、获得及时有效反馈。

事实上,“停车难”折射的治理命题远不止于此。大城市停车难、“最后一公里”通勤压力大,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为何这些民生痛点,经常需要等到“领导体验”才能被直观呈现?其背后暴露的,恰恰是基层治理中问题感知和查摆机制的深层短板——群众的日常抱怨总在层层上报中“衰减”,小问题总要积累成大矛盾才能被重视。

基层治理中,“领导亲身体验”确有必要,但本质上这并非“长效药方”。查摆问题若总依赖“运动式感知”,不仅消耗干部大量精力,更难实现全面和精准覆盖,基层治理的主动性与敏锐性也会大大消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群众的抱怨与诉求,理当通过常态化机制第一时间被传递、被看见,而非等到“上级关注”才被重视。一言以蔽之,比“领导看见”更重要的,是“系统看见”;比“突击解决”更长效的,是“源头治理”。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