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太湖兰山嘴的无人机机库,与已运行的陈东港机库共同组网,两座机库犹如太湖上空的两双“慧眼”,借助智能无人机航线自主可操控、图像高清可见、数据实时回传等技术优势,可感知约90平方公里水域的水色藻情并及时发出预警,“智护”太湖碧波安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保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往往依赖人工采集数据、定期检查等方式,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信息滞后和数据不精准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从我省不少地方的实践来看,借助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智慧管理机制在提升环境治理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如,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大面积、高精度地观测地球表面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水体分布等情况;无人机则能深入一些地形复杂、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对森林火灾隐患、非法采矿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巡查;无数的传感器如同敏锐的触角,时刻监测空气质量、水质酸碱度、土壤湿度和污染物含量等关键指标。苏州去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一年多来,超1.4万家企业及时发现并自纠异常情况超6.9万个,有效保障企业第一时间发现并消除法律风险和环境安全隐患。
建立生态环境智慧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以往环境执法数据不精准、取证难的困境。智慧管理机制下的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发现企业排放出现异常,系统立即向执法部门发出警报,执法人员迅速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惩处。
从长远来看,建立生态环境智慧管理机制对于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企业在智慧管理机制下,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促使企业不得不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而言,要么选择转型升级,发展新兴绿色产业,要么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生态环境智慧管理机制为绿色产业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朝着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省已经建成全国密度最大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联网数量最多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覆盖所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的限值限量监测监控网络,所有数据均与省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直连,数据实时上传、分析、应用。不过,建立生态环境智慧管理机制也可能面临着数据安全问题、技术更新换代快、部门之间信息整合难等挑战。持续建立、优化和完善这一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势,将助力我们在生态环境智慧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让生态环境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