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无事不扰”需持续落实
2024-04-19 07:5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日前,针对网友反映某市某企业“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23年市直相关单位和区里对该企业开展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

当地及时就网友反映的问题进行核查通报,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不过,即便是一年上门65次,也已然不算少。相关部门进企检查、指导和走访若过于频繁,无疑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监管碎片化等,困扰着不少企业。究其原因,个别地方、部门错误地把“管得多、管得宽”视作“勤政”,尤其是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有的部门工作人员“不懂又不放心”,于是外行“指导”内行。这看似履职尽责、主动作为,而对企业来说,迎来送往、大会小会、报送材料等也容易打乱其生产经营节奏,造成不小的负担。

近年来,各地纷纷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布置安排,“无事不扰”被写入市场监管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中。“无事不扰”,简单地说就是政府部门守住本分、不越位,坚持“最小必要原则”,为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给足空间。2022年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发文件提出,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发现问题、转办交办案件线索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根据实际情况可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实现“无事不扰”。日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布助企减负优化营商环境十项承诺,也提出要控制对同一家企业的调研频率,不让企业成为“调研样板间”“走访打卡点”,这一表态赢得不少企业好评。

当前,我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但不少传统制造企业、小微企业仍然面临一定的经营困难,需要更为宽松包容的“生长空间”。从过去几年的实践看,当前风头正劲的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在发展之初都经历过“观察期”“试错期”,它们能够闯出一番天地,离不开来自政府层面的审慎包容。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对经营主体不必要的“打扰”,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类似“企业宁静日”等制度,必须落实到位。

“无事不扰”,不是“不闻不问”,更不是“有事不管”。一方面,该出手时必须出手,要“管”得有序有效。不妨对必要的执法检查设置清单,并通过建立跨部门、多层级的统筹协调机制,采取多部门联合检查的方式,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给执法检查“瘦身”,尽量为企业“减负”。一旦发现经营主体碰触底线红线,就要依法依规惩处,不可失之于宽。另一方面,该服务的不能缺位,要当好“店小二”。通过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措施,关心关注企业“成长中的烦恼”,对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回应、切实解决。也就是说,既要在关键时刻“有求必应”,又要把“无事不扰”落到实处,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

作者:杨 丽  编辑:王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