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布隆迪籍留学生班超:“我想做中非文明互鉴的使者”
2025-11-14 08:18: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杨频萍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近期,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愿望。

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复信,青年汉学家们难掩激动。11月13日,记者联系上南京大学布隆迪籍留学生班超,作为61名青年汉学家之一,他分享了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了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愿望,“我想成为中非文明互鉴的使者,积极推动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

“班超”这个中文名字是本科老师为他取的。来到中国后,他了解到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更加认同这个名字所承载的使命——“这不正契合我现在从事的人文交流工作吗?”目前,班超就读于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22年通过考核,师从外国语学院刘成富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学,重点关注中非文化交流。

班超与中文的缘分始于大二。当时他本科专业是数学,却因好奇向“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发起挑战。2013年,他获得奖学金,赴沈阳师范大学交流一年,之后又在渤海大学完成硕士学业。回顾这段经历,他言语中满是对中国风土人情的热爱。如今,他已能说一口几乎听不出外国口音的流利中文。

深入中文世界后,班超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硕士毕业后,他在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从事中文教育工作,不仅教授语言,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通过生动的教学,他引导学生们从拼音、汉字到古诗词,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人民热情好客,我一定要把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展现给非洲朋友们,让中非友谊的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扎根。”2024年,班超在布隆迪出版个人专著《非洲孔子学院的使命》,这本书成了该国出版社首部聚焦中国研究的学术著作。

导师刘成富教授评价,这本书深刻展现了他对汉语、对中国的深情。班超用非洲人的视角反驳西方政客和媒体的偏见,特别是对“新殖民主义”“资源掠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的驳斥,展现了非洲新一代学者的担当。

班超还积极投身实践层面的中非交流,他与其他布隆迪“中国通”一起,在中资企业担任翻译和顾问,为中资企业提供语言支持和文化咨询。他们还共同创立“布隆迪中文翻译者协会”,搭建起中非友好交流的桥梁。

“班超们”为周边国家提供一系列服务:在坦桑尼亚,为中资中小企业提供翻译服务;在肯尼亚,通过精准翻译,帮助中国人在当地顺利开展业务;在南苏丹,担任中资企业的文化顾问……他们的服务还延伸至刚果(金)、加蓬与科特迪瓦等国家。在非洲各国工作期间,这些才华横溢的布隆迪青年努力为中资企业与各国相关部门及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创设条件。

“我们用自身经历证明,中文教育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更是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商贸合作的重要纽带。期待我们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中非青年投身文化交流事业,为中非友谊注入新的活力。”班超说,“作为中非人文交流的一分子,我们应站在更高视角,不仅关注中国的高铁、高楼,更要理解背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思考如何将其有益经验应用于本国。”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