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开局起步的各项工作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落实。为落实省委“持续筑牢党的组织体系坚实依托 扎实推进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展现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风貌,宣传基层党建工作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江苏通讯》、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和“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新时代基层党建在江苏”征文活动。
一、案例背景
徐州市云龙区下河头社区北临陇海铁路,南靠徐州空军机场(大郭庄机场),属于徐州市新老城区之间的“空白地带”。二十年来,在经济基础薄弱、开发资源有限等困境下,下河头社区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党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产业兴村、工业旺村、商业强村”三轮转型,2022年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超700万元,完成了从“负债累累”到“硕果累累”的转变。
二、主要做法
第一轮:产业兴村,“腾笼换凤”实现经济收入扭亏为盈
2002年,下河头社区先后三次到苏南地区“取经”,学习先进经验,研究制定出“空间治理+产业兴村”的工作思路。围绕公共空间治理的“清、收、管、用”等环节,成立支部为堡垒、党员中心户为骨干、网格员为主体的“支部+中心户+网格”公共空间治理队伍,帮助居民算清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四笔账”,将土地、人力、项目、产业等资源整合起来。2003年,社区年收入超60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扭亏为盈。2004年,在前期公共空间治理释放的发展用地基础上,下河头社区启动了第一个产业园的建设,2005年底产业园竣工交付,一批先进、环保、经济效益好的绿色产业相继入驻。2007年,园区收入达200余万元。
第二轮:工业旺村,“飞地经济”打破辖区资源匮乏桎梏
产业园建好以后,辖区内可开发使用的土地资源被使用完毕,如何打破土地资源桎梏,实现集体经济由弱转强、良性发展,成为下河头社区的另一道难题。社区“两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发展的目光瞄到了辖区外,提出了“跳出辖区谋发展”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社区在铜山工业园购置工业用地76亩,用来建设辖外工业园,同时成立了下河头社区工业园临时党支部,统筹负责园区的建设、管理、招商等工作。2009年,招商工作全面完成,成为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工业园区的壮大,2013年,下河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600余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转身,“经济强、百姓富”逐渐成为社区的标识。
(购买优质商业资产)
第三轮:商业强村,“商业资产”推动社区经济发展转型
2020年,徐州市大郭庄机场周边城市更新项目启动,下河头社区实行异地安置,工业园区全部拆迁,传统发展模式被打破。为盘活拆迁补偿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转型,下河头社区向党员、群众征集重振社区经济的路径和办法,形成了“商业资产购置+产业招商”的发展思路,在深入实地考察、征求上级意见、集体讨论研究,并提交党员代表大会、居民代表大会研讨通过后,社区先后投入资金1.4亿元,购置了多处优质商业地产,租赁后回报率均在投资额5%以上,超过了银行同期利息,为社区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取得成效
下河头社区是典型的资源紧缺型涉农社区,“党建+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打破了社区经济发展桎梏,经过三轮转型,完成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下河头社区党总支被徐州市委组织部评为徐州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党总支书记郭新建先后荣获2019年全省“千名骨干”村(社区)书记、2021年全省“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为居民发放过节礼品)
随着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逐步增强。2002年,在公共空间治理的基础上,下河头社区因地制宜、造桥搭亭,新建了云龙区第一个“农民公园”——呈祥园,成立了农民娱乐演出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2008年以来,社区每年为符合条件的居民报销医保费用、发放节日福利、老年人养老补助金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每年“七一”,社区都召开党员干部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学习先进,营造“学标杆、赶先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集体经济发展结出了“硕果”。
(作者及单位:徐州市云龙区大郭庄街道办事处 李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