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唱就唱,“排练去”!
2025-09-27 08:4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高利平 顾星欣

9月26日,伴随着美妙的歌声和悦耳的音符,第七届紫金合唱季汇报表彰音乐会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至此,第七届紫金合唱季落下帷幕。今年共有185支队伍近1万人参加了初赛,最终52支合唱团2800余人在决赛中获得各类奖项。

作为江苏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合唱艺术盛会,“紫金合唱季”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见江苏合唱艺术的蓬勃生长。如今在江苏,各类群众合唱团早已融入城乡生活的肌理——公园里、校园里、社区活动中心里,总有歌声在流转。他们用歌声抒发情感,传承文化,凝聚力量,成为新时代江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从“银发爱好”到“青春新声”

群众合唱团上演时代变奏

“上合唱团排练去!”已成为江苏许多合唱爱好者的日常口号。

9月22日,夜幕降临,江苏大剧院内,多个声部和谐交融,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观众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隔空相遇,仿佛置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阔场景。这支由扬州邗江区青年教师组成的合唱团,正在钢琴伴奏中齐声高歌。

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的音乐老师赵楚楚,每周四都会与邗江区青年教师爱乐合唱团的同事们一起排练。“除了每周四早上雷打不动的日常训练,还会分声部练习。”赵楚楚说,虽然大家都是音乐教师,但合唱需要不同声部之间的碰撞、磨合与平衡。

想唱就唱,在江苏,合唱早已不是某一个年龄段的“专属爱好”,而是覆盖了全年龄段,从“银发爱好者”到“青春新声”,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我们团最大的90岁,平均年龄70岁,但我们唱得比年轻人还认真。”在今年的比赛现场,南京市鼓楼区和谐之声合唱团团长,80岁的杨天明笑着告诉记者。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合唱团,最初由一群退休教师、工程师、医生组成,如今已成为江苏省内最具代表性的“银发合唱团”之一,不仅拿过紫金合唱季银奖,还多次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

“我们能够驾驭多达八个以上声部高难度合唱作品。”和谐之声合唱团成立17年来,一级作曲、指挥马熙林一直坚守。最初由他发起倡议,把具有一定艺术技能的声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朝着“省内一流合唱团”的目标努力。

不仅有“银发合唱团”,江苏的青年合唱团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年轻一代成为合唱艺术的有生力量。

“我们是‘非职业的专业团’,有小学老师、建筑师、自媒体博主、港口技术员……大家因为热爱聚在一起。”太仓青年合唱团的徐彬馨告诉记者,他们的排练时间是每周四晚上7点到9点,“哪怕加班、带娃、出差,大家也都会想办法调时间赶来。”说到合唱团的特色,负责外联的团员朱傲谦十分自信:“既古典又新鲜!我们的演唱作品从勃拉姆斯到现代原创,兼容并包。”

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小学生正成为江苏合唱的“生力军”。“我们这次参加紫金合唱季,带来了《绽放》和《敕勒川》。”阜宁“喻口之声”少年合唱团的领队赵洁说,团员们来自初一至初三的“合唱班”,“孩子们学习压力大,但每周两次排练是他们最期待的‘喘息时间’。”

滋养心灵、点亮人生 合唱让普通人拥抱“高光时刻”

对许多江苏人来说,合唱团不只是兴趣社团,更像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在紫金合唱季的舞台内外,有许多因合唱而变得更美好的人生故事。

宿迁市洋河新区初级中学初三学生晏湘湘从小学就参加合唱团,面对中考压力,她找到了独特的解压方式。晏湘湘的妈妈蔡女士非常支持女儿:“唱歌对孩子来说既是缓解学习压力的好方式,更可以培养自身气质与艺术修养,终身受益。”

合唱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凝聚力,让不同背景的人为同一目标努力。太仓青年合唱团的新团员宁梓成毕业后在江苏创业,开办音乐工作室,一个偶然机会加入了合唱团。“在这里,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离自己的音乐梦想越来越近。”他向记者展示大学期间唱过的合唱谱,十几本厚厚的歌谱承载着4年参与合唱的点点滴滴、精彩回忆。

更动人的是,有些人为合唱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丹阳市马相伯高级中学的陈璇说,她高一时加入学校梦之韵合唱团,“合唱让我学会了控制声音、理解情感、配合他人,也让我第一次觉得,音乐不是兴趣,是我要走的路。”高三时,她转入了艺术班。

她的指挥老师魏星华,已经带了14年合唱团,“我们每年都参加紫金合唱季,从铜奖到银奖,年年都在冲金奖。孩子们毕业了,有的考上了国内的大学,有的出国攻读音乐博士,但他们每年都会回来看看,买点水果,坐在排练厅后排听我们唱一首《蒲公英》。”

在江苏,合唱从来不是专业选手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高光时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星声合唱团,就把这份“高光”带给了一群视障孩子。“这些孩子虽然看不见世界,但他们唱歌时的认真、努力和坚韧,特别让人感动。”合唱团领队沈钰老师说,“我希望能带着他们用耳朵‘聆听’世界,让他们站上更高的舞台,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歌涌江苏,韵承文脉

在歌声中传递文化自信

从2013年首届“紫金合唱节”举办,到如今的“紫金合唱季”,每两年一届的盛会,不仅推动江苏的合唱水平稳步提升,更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合唱发展的创新模式。

在宿迁,有一支名叫“小大姐”的合唱团——名字接地气,梦想却不小。今年8月,这支由普通人组成的合唱团,站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完成了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首秀”。

“我们50个团员,有小学老师、奶茶店老板、银行职员,每次排练,有人从南京开车过来,有人把孩子交给父母,有人带着孩子来排练厅。”小学音乐教师杨梦婷回忆,她2020年第一次来团里时,大家正在为《一千零一夜》音乐会排练,“看着大家眼里有光、全情投入的样子,我当场就决定加入。”

在一次次排练和一场场比赛中,江苏各地合唱团越来越注重将合唱艺术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在歌声中传递文化自信。宿迁小大姐合唱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唱的原创歌曲《宿在水中央》,巧妙将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王故里、东关口等宿迁标志性景观融入歌词。“能在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平台用歌声宣传家乡,是我们最骄傲的事。”合唱团团长卢明静说。

“合唱是一项非常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赛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推手’。”紫金合唱季评委会主任、江苏省音协主席杜小甦说,举办紫金合唱季,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合唱艺术,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陶冶情操。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王燕,从第一届起就担任紫金合唱季的评委,亲眼见证了江苏合唱的成长:“刚开始,有些团队显得比较稚嫩,但一届届办下来,现在很多团队的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甚至‘难分伯仲’,给评委评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这种进步真的太可喜了!”

由23名中小学音乐老师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常州青萱女子合唱团,成立仅两个月就冲进本届紫金合唱季决赛。“我们唱《点绛唇·梅》《雨水之舞》,6个声部,拉丁语、英语等3种语言,年轻人学得飞快。”领队蔡敏说。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江苏对合唱艺术的“硬核”支持,是实力的培育、人才的累积。近年来,江苏通过紫金合唱季等平台,推动更多专业资源、精准服务直达基层,搭建培训平台、建立专家库,加强对人才培养、原创生产、传播推广等关键环节的“托举”——合唱指挥培训、进校园、下基层等,提高了各个合唱团的指挥水平、演唱水平和对新曲目的认识。

各类合唱相关活动,正在江苏城乡蓬勃开展,形成更大的“合唱”。江苏作为“童声里的中国”活动发源地,19年来,一系列少儿合唱展演、交流活动持续举办,以美育为养分,滋养着下一代的心灵成长。

本届紫金合唱季创新设立“星级合唱团”荣誉评定机制,团队在历届比赛中获奖可积分,不再“赛完即散”,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持续参与。

第七届紫金合唱季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江苏群众合唱团的歌声从未停歇——“排练去!”这声简单的呼唤,展现着江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