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 娴
1938年南京城的一间小小照相馆,成为守护民族记忆的堡垒。电影《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上映以来,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力量,在这个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截至8月1日17时,影片票房已突破10亿元大关,观影人次超过2800万。这部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为何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记者走访影院、采访专家学者,解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历史重温:
以光影艺术守护民族记忆
《南京照相馆》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1月的南京城,在估衣廊华东照相馆的暗房里,15岁的学徒罗瑾冲洗日军胶卷时,意外发现了记录日军暴行的画面。这个少年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加印了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精选16张制成相册,与爱国青年吴旋共同守护这份铁证。
这本由施暴者拍摄、受害者保存的相册,最终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证据”,成为审判谷寿夫的关键物证。影片中那些令人窒息的画面——砍头、活埋、江边屠杀的镜头,与真实历史档案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今天看来仍旧触目惊心。
导演申奥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研究了大量史料,发现日军攻陷南京后,将照片作为宣传工具,既强迫百姓高举“日中亲善”旗帜,又在屠杀照片上盖上“不许可”印章。“我们把典型的犯罪用照片提炼出来,再一点点拼凑和还原成电影场景,通过日军盗取长城砖、南京城墙砖修建‘和平之塔’等细节,揭露了其文化灭绝的阴谋,增强了历史真实感。”申奥说。
“胶片会褪色,但历史永不褪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马振犊指出,在日伪统治下,私藏这些照片意味着杀身之祸,两位普通市民用生命守护真相的壮举,不仅展现了南京人民的智慧与气节,更是整个民族宁死不屈的缩影。
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捷评价:“这部电影展现了影像介入历史的力量,希望更多人借助这部电影了解背后的真实事件,让它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苏州观众汤媛媛观影后眼含热泪,“以前对南京大屠杀的印象更多停留在惨案本身,而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在那至暗时刻,不仅有惨绝人寰的暴行,还有普通中国人如何用智慧与勇气守护真相。”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的儿子黄兴华告诉记者,这些照片他经常听母亲提起,今天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影片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父辈们经历的不仅是苦难,还有不屈的抗争。作为幸存者后代和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向后代、向社会讲述。”
叙事革新:
突破抗战题材创作窠臼
不同于传统的抗战电影,以战场厮杀、英雄壮举为核心,《南京照相馆》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照相馆的暗房,塑造了一组鲜活的平民群像——邮差、翻译、照相馆老板、演员……他们最初只是乱世中的求生者,却在目睹日军暴行后,逐渐觉醒,最终以生命合力守护真相。
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永祎认为,《南京照相馆》以独特的叙事视角打破了抗战题材的创作窠臼,影片没有采用面面俱到的宏大叙事,而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来观察大历史。照相馆这个特殊空间,成为了历史真相的显影室,既揭露了日军丧心病狂的罪恶行径、残暴罪行,也彰显了普通中国人的勇气与智慧。“他们都是至暗时刻的顶天立地的平民英雄。”张永祎说。
这种“小人物抗争”的叙事模式,让观众更容易代入,南京观众苏苏认为:“他们从最初的明哲保身,到最终挺身而出守护真相,这种转变既符合人性逻辑,又展现了民族气节。他们不是超人,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却在最黑暗的时刻做出了最勇敢的选择。”
影片采用了极具张力的“留白”艺术手法。陈捷特别赞赏这种克制的表达,“导演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准施暴场面,也没有直接展示血腥场面,不渲染苦难、消费苦难,而是聚焦于坚韧的普通人,通过暗房中逐渐显影的照片、人物颤抖的双手、戛然而止的快门声等细节,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避免了猎奇性的刺激。”
导演申奥阐释创作理念时说:“我们想展现的是朴素的劳动人民,在战争背景之下所能绽放的人性微光,用照相馆的一点点光亮,去照亮整个南京城所有老百姓的内心。”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降低了历史题材的观影门槛,许多家庭带孩子共同观看,让历史记忆得以代际传递。
情感共振:
老照片唤醒家族寻根
8天吸引超2800万人次观影,电影《南京照相馆》过人之处还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老照片和老地名,在历史叙事中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记忆之桥,触发了不同时代的观众对家族记忆与历史传承的深层情感共鸣。
这些承载时光印记的老照片,正在影院外掀起一场全民对家族根脉的追寻运动。有父母带着孩子翻出尘封的相册,指着泛黄的结婚照,向孩子讲述祖辈的故事。社交媒体上,#我家老照片#话题持续升温,网友“金陵旧梦”留言:“从1950年代的黑白证件照,到2023年的数码全家福,每张照片都是时代的切片。”网友罗清清惊叹:“那些红布背景和拘谨的笑容,和我祖父母的老照片一模一样,原来幸福的模样从未变过!”更有南京观众在观影后前往南京市档案馆,意外发现太爷爷曾为抗日捐赠汽车的记录。这些由老照片引发的集体回忆,将个人记忆、家族历史和民族历史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情感磁场。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永昶指出:“影片通过南京方言、童谣,以及夫子庙、中华门等地理符号,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记忆场域’。特别是片尾今昔对比的蒙太奇,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既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又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影片中,那些熟悉的市井画面——评事街氤氲的早点香气,夫子庙秦淮河的粼粼波光,中华门城墙下的车铃叮当,不仅还原了老南京的生活图景,更激活了观众的情感记忆。许多90后观众表示:“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从未经历却又似曾相识的祖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