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首次协同立法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2025-08-02 07:5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陈月飞

8月1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协同制定、各自通过、即将同时施行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这是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立法法修改后长三角首次协同立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是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决定》,有利于强化责任落实,以法治方式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崔凯说。

早在2018年,长三角区域就初步建立协同立法机制,此后取得一系列立法成果。2023年修改的立法法,将区域协同立法从地方探索创新层面提升为国家法律制度层面,为跨行政区协同治理提供了坚实法治基础。在此背景下,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根据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新需要,启动本次协同立法。

此前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三省一市制定实施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积极成效,为此次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撑。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少华举例说,由思必驰牵头联合上海交大、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等组建的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面向智能驾驶、智慧家电等应用场景,协同攻关近场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提供智慧服务中心全场景解决方案,成果已应用到安徽奇瑞汽车、浙江吉利汽车上,为智能座舱、智能家居、数字政企等领域提供了可靠高效的技术支持。

由于选题准、针对性强,各方对协同立法态度积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曹林生坦言,协同立法共同大目标下,安徽也有“小目的”——借助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安徽创新优势,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安徽的科技创新,提升安徽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战略任务。

此次立法部署、起草、审议均协同进行,其间召开调研座谈会近40场,征求50余家单位意见,各省市有关方面聚焦核心条款逐字逐句推敲,真正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推进全过程融通、全要素融合

“一把尺子”体现在兼顾三省一市实际,寻求“最大公约数”。“各立法参与方根据‘立法步调一致、内容高度契合’的原则,着眼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围绕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强制度设计,凝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共识和行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夏正芳这样解释“最大公约数”。

面对跨区域协同这一核心问题,夏正芳表示,本次立法坚持推进全过程融通、全要素融合,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布局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基础研究合作,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重点环节,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破除壁垒、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此次立法以务实条款全面回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这一重大课题,如围绕推动基础研究合作,规定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支持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要求优化企业出题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要求建设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决定》文本充分融入长三角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浙江首创推行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制度就是一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恩玉介绍,该机制使校企间互信增强,促成实验室成果顺利走向生产线;一些成果在“试用”过程中改进升级,一些校企由此建立更深入的研发合作关系。2021年推行以来,浙江已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成果池,累计免费试用超过2500次。“将先使用后付费及相关风险补偿机制写入《决定》文本,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探索推进这项制度,以法规制度协同提升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效。”吴恩玉表示。

立法充分顾及各协同方诉求。安徽拥有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中西部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要高水平建好该中心,离不开上海、江苏、浙江的帮助和协作。”曹林生介绍,经协商,该省《决定》列入“本省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合作,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条款,以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合作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行,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

协同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

协同立法新成果让三省一市科技部门深受鼓舞。正如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黄红所言,这将有力促进长三角加速形成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新局面,更好引领支撑长三角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支撑。为此,《决定》规定要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和支持机制,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怎样落实?黄红表示,要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总平台、总链长”作用,拓展长三角实验室创新合作网络,提升重大高能级平台原始创新能力和策源力。

浙江方面也表示,将着力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完善高能级科创平台、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机制,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计划与工程落地长三角。

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均表示,将依法各展所长促协同。张少华表示,江苏将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与沪浙皖科技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长三角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力争取得更多突破和成果。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