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年代》
□ 周 到
由美国作家乔治·帕克撰写的纪实作品《下沉年代》,因“揭开美国的破碎裂痕”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近日,此书的简体中文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下沉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写起,横跨美国30余年历史,涵盖经济滞胀和石油危机、可卡因瘟疫和艾滋病蔓延、互联网泡沫和伊拉克战争、次贷危机和奥巴马当选、硅谷崛起和占领华尔街等重大事件,堪称一部美国新史。
在乔治·帕克看来,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的1933年开始,美国在20世纪由民主党长期主导政局,其间迎来战后经济飞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减缓乃至停滞。在《下沉年代》开篇,作者将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总结为一场漫长的“解体”,而这30多年的解体过程正是本书的书写对象。
在经济衰退和政治分裂的影响下,美国人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在这30多年来一一倒塌:所有老派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被抛在一旁,华盛顿的说客比政客还多,纽约交易部门不再有禁忌,佛罗里达州的楼价跌到谷底,铁锈地带的钢铁工厂相继关门,南方的农场不再耕种烟草。富者更富,而穷人更穷。
普利策得主戴斯特·费尔金斯认为,《下沉年代》记录了美国过去30年来发生的非凡故事,“乔治·帕克写就了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
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朗曼曾认为,1950年后出生的美国人是历史上第一代经历了终生向下流动趋势的美国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25岁至45岁不工作的美国男性比例增长了两倍。
《下沉年代》的书写对象正是这唯一一代生活下沉的美国人:他们生在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后,却迎来传统社会结构的轰然倒塌。
作为长期观察员和一线写作者,乔治·帕克深谙美国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他长期跟访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通过这四段跨度数十年的沉浮人生,乔治·帕克揭开了四种阶层背后的剧痛,写出了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美国梦价值观的消亡和底层难以向上流动的现状,美国的制造业衰落和工人阶级的失落,两党分裂的政治乱象和说客产业的泛滥,美国金融的畸形发展和硅谷经济的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乔·拜登在书中也有登场。作为美国最年轻的参议员之一,拜登早在1988年就参与竞选总统,却因演说词涉嫌抄袭被迫退选。20年后,当拜登再次参选2008年总统竞选时,整个华盛顿都对他不抱希望。《下沉年代》中的主角杰夫·康诺顿便是跟随拜登30余年的资深幕僚,本书从他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少为人知的拜登。
在主角的故事之外,此书如电影镜头般扫视美国30余年的社会变迁,绘成一幅文化、经济、政治交织的全景流动长卷。《下沉年代》出版后引发了全美热议,登上亚马逊及《纽约时报》畅销榜,被视为“美国的悲剧,亦是文学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