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拍》
2020-11-06 14:52:00
来源:新华日报
0
【字号:  】【打印

一收到带着油墨香的小说,连续用三个白天看完了。我觉得《十八拍》是一部具有历史纵深感、生活气息浓郁、地域文化标识明显的长篇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曾说:“做一个作家需要三个条件:经验、观察、想象……作家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显然也势必会加以利用。”福克纳强调的是作家的经验,也就是生活积累的重要性。要说《十八拍》的成功,首先是生动展现了江南风俗画卷,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完全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

这使我由乐心创作《十八拍》的过程,想起作家与土地、与生活的关系。我们一贯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其实好多是嵌入式的“深入生活”。好多作家即使通过“深入生活”的方式获取素材进入创作程式,他也会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来完成创作。而故乡,人生最初的生活经验,对一个作家来讲是刻骨铭心、无可替代的。从成书中可以看出乐心在积累素材和创作《十八拍》时是幸福的。不难想象,她沿着家乡周铁的老街随意走走,街道两边孵太阳的老婆婆,翻晒农作物的老婶子都是熟悉的笑脸,她熟知每张笑脸后面那个生命的来历,写作时在自己构思的故事里遇到的又是这些熟人,这是多么轻松惬意的事。她动用的是具有整体性的积累,这是故乡给予她的丰厚滋养,这种滋养已融化在她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她再通过文学的形式回报给故乡。这过程,在几何上是一个闭合的圆环,是一种圆满。

《十八拍》对江南水乡东湖镇婚丧喜事、时令节庆、穿衣饮食、日常起居、人情往来等等的风土人情都有详尽描写。譬如写腌菜:“传能赤脚站在缸里转圈踩踏,刚踏上去,脚底白菜生生响,粗盐有些硌脚,踏着踏着,菜软和了。铺一层踏一层,要踏到菜的表面渗出水来才行。传能有一种仪式感,觉得自己是大人了,踏菜前他将两只脚洗得干干净净,用布擦干水。新月在边上嚷着:能子哥臭脚踏菜,我不爱吃臭菜。”

宜兴的周铁地处吴越文化交汇处,位于山水、农业渔业之间,有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周铁、宜兴保持着农耕时代独特的生态遗存,较少受到外界干扰。地下,有着江南地区少有的矿藏;地面,物产丰富,毛竹、萝卜、芋头、百合、稻麦等各种农作物应有尽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民风纯朴,在他们生命的脉动中,跳动着更多的是接近大自然和生命本质的律动。看得出,作者在写及这些时,有纵情倾吐的快感,如数家珍,唯恐遗漏了什么。是一种“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深情表露,更何况她还怀着为家乡立传的使命感。这些记载性文字,使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兼备了文献价值。

贯穿整部小说的,一是道教音乐经典作品《十八拍》,二是传能这个人物。传能从8岁时出场,故事落幕时94岁,他在作品中出现86年。他除了起到叙述上的结构串联作用外,更有着他的人文意义。这两个贯穿,让作品拥有了更丰富的张力和内蕴。在结尾处,在镇口千年银杏树下,由万家新一代策划组织、传能这位九旬老人参与的《十八拍》演奏,就展现出我们民族生命、精神延续传承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昭示。

作者在人物描写上,擅长使用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描手法。小说的语言也有特色,以让读者读得明白为度的宜兴方言的运用,不仅使叙述生动,也凸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书中还有好多比喻也用得好,新鲜形象,不落俗套。总之,《十八拍》是目前大量描摹乡愁的文字中难得一部亮点闪烁的成功之作。 马 汉

作者:  编辑:陈茜  
47709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