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高效社会救助让温暖更可感可及
2025-09-17 09:29: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曹源本报通讯员王燕军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托底层和安全网,工作重心在基层,政策落实的关键也在基层。近年来,丹阳市紧抓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不断从小处着眼、在实处用力,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高效、专业的救助服务。

一本手册一张表让救助更精准

在丹阳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一本《基层救助工作规范文件汇编》摆放在办公桌的醒目位置。“多亏了这本‘宝典’,现在无论是办理业务还是给群众解释政策,我们都能又快又准。”工作人员王惠阳说。

社会救助体系涵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等多个方面,政策内容繁杂、操作流程复杂。为实现政策执行“零偏差”“落实不走样、执行不打折”,丹阳市民政部门明确划分了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的职责边界,简化审批环节,并通过基层调研整合重复表格,统一材料清单,编制形成《基层救助工作规范文件汇编》手册下发基层,成为工作人员的“掌中宝”。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效率、提高救助精准度,丹阳还编制了“民政保障对象申请条件及享受待遇情况速查表”,清晰罗列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各类救助的认定和保障标准、分层分类体系、办理流程及所需材料。

目前,社会救助服务清单已全面推广至乡镇和行政村,不仅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加清晰、透明的政策指引。

一个平台一张网让救助更高效

“谢谢你们,解决了我家孩子转学的问题,现在孩子很适应新学校。”家住丹北镇的残疾人小朱难掩感激之情。前不久,他通过“丹优助”平台发布微心愿,希望解决孩子因家庭特殊情况面临的转学难题。救助中心收到求助信息后,迅速启动跨部门协作机制,让孩子在新学期开启时成功转入新学校。

“丹优助”是集智能研判、数据共享、监测预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群众在平台提交申请后,工作人员会结合群众的具体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将救助申请转介至相关职能部门,促进办事部门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进一步提升救助效能,让社会救助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做到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依托12个镇街救助工作站和204个村社服务点,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跨部门业务一网通办。常规救助转办、受理时限能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丹阳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臧武俊介绍,平台运行以来,已累计救助服务2.4万人次,发放救助金额超3.6亿元。

一支队伍一颗心让救助更有温度

在珥陵镇,民政救助工作人员孙燕常年奔走于困难群众之间。她既吃透政策、严格把关,推动救助制度精准落地,又走进家庭、倾听疾苦,为独居老人和困境儿童争取保障与陪伴。她创新工作方法,联动多方资源,从物质帮扶到技能扶持,用实际行动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写进百姓生活。

孙燕是丹阳民政救助工作队伍的一个生动缩影。像孙燕这样的基层救助工作者之所以能够持续发挥专业效能,离不开丹阳市在队伍建设上的持续投入。近年来,民政部门通过建立“岗前培训+在岗提升+专题赋能”的全链条培训机制,除常规业务培训外,还新增新入职人员岗前必修课、公益慈善组织专题培训等模块,靶向提升救助队伍专业化水平。

除了内部培养,丹阳市还积极凝聚社会合力,整合6支公益组织成立“社会救助服务先锋队”,并与4家企业及社会组织签订帮扶协议。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已落实156个)、捐赠物资等多种方式,构建起“精准化+专业化”的多元救助新格局,让社会救助工作更有温度、更见实效。

“接下来,我们将深耕‘丹优助’品牌,进一步深化数据赋能、强化基层激励保障、拓展社会力量参与,以更有温度、更及时的救助服务,加快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丹阳市民政局副局长贺峰表示。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