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校家社协同奏响育人“大合唱”
2025-09-26 09:41: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通讯员 孙惠泽 记者 胡迪 肖讷

9月27日至29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学术年会将在我市举办,这是继2024年9月校家社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之后,在扬州举办的又一场协同育人的思想盛会。

2024年1月,扬州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设区市。一年多来,扬州构建起“一套机制、一个基地、一家智库、一批教联体”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聚焦“线”上延伸,打通场馆资源链、优化学校服务链、用好网络宣传链,破解协同育人痛点堵点;坚持“面”上拓展,通过市县联动、城乡共建、全员育人等推动协同育人成果惠及全域、覆盖全员。我市协同育人经验获评《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被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专题报道,校家社协同育人“扬州做法”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育人为本

让校园变成“成长乐园”

将班级公约变成图文并茂的“趣味指南”、打造展现自我的“破土小舞台”、根据二十四节气设置“微型自然课堂”……在公道小学二(3)班“绿芽跳跳班”,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仿佛都会“说话”。

“我们将行为规范、知识探索与生命教育融入空间设计中,使教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场所,更成为一个充满童趣、激发潜能的‘成长乐园’。”公道小学校长助理马蕾介绍,“‘绿芽跳跳班’的实践,是学校推动‘完美教室’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从‘管理’到‘赋能’的转变,让环境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据了解,我市制定了《全面推进“缔造完美教室”项目实施方案》,近三年将分别遴选建设30间、50间、80间“完美教室”,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通过“五个一”建设(一套文化系统、一套课程体系、一种“晨诵午读暮省”生活方式、一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一系列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成果),致力以一间教室焕新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带动一片区域,让“完美教室”的“点点星火”,汇聚成学校育人主阵地的“璀璨星河”。

课堂蕴真知,运动焕活力。9月1日,田家炳实验中学开学典礼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千人篮球团体表演激情上演。伴随着动感音乐,学生们运球、转身、跳跃,动作行云流水,展现出学校“活力校园”建设的丰硕成果。

“要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田家炳实验中学团委书记谢韵表示,学校通过“沸腾校园”计划,将篮球运动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除了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外,还推出社团课程、篮球节、运动嘉年华等特色活动,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强健体魄、陶冶身心。

“沸腾校园”点燃扬州协同育人的青春火种,智库的专业赋能则为这团实践之火添薪续力,推动育人探索向更深层次迈进。我市制定《实验区智库建设方案》,聘请国内教育、心理、社会学等领域知名学者组建专家团队,全国家庭教育知名专家吴重涵教授、康丽颖教授、缪建东教授以及陶新华教授,成为扬州首批智库专家。开展多层级培训,覆盖教育行政干部、校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等130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协同育人“种子”教师和管理者。

“挺方便的,下雨天接孩子不用淋雨,还能坐着休息。”每天下午放学时间,朱自清中学“候学驿站”内有不少接孩子的家长。去年,我市首批“候学驿站”启动运行。“候学驿站”不仅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空间,更是校家社互动的“微枢纽”。目前,扬州已在全市建成75个“候学驿站”,配备座椅、饮水机、图书角、宣传屏,成为家长接送间隙的“暖心驿站”和家校沟通的“前沿阵地”。

驿站之外,学校的服务延伸至更多细节:全市中小学实现教室空调、照明改造、“清洁厨房”三个全覆盖,食堂监控接入市级平台,家长可通过手机“看娃吃饭”。214所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成为周末亲子运动的热门场所。从“候学驿站”到“清洁厨房”,从“看娃吃饭”到“开放操场”,学校正从传统的教育场所,转型为融合服务、沟通、共育的社区枢纽。

第一课堂 为学生健康成长加培“营养基”

“家长们有谁可以分享一下孩子上幼儿园这半个月来的变化?”在扬州家长学校总校最新一期主题沙龙“幼儿园小班新入园家长需要关注哪些事儿”上,金太阳幼儿园副园长朱虹开启“话题大家聊”,聚焦家长们的核心关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力量。扬州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实现中小学、幼儿园100%覆盖,并制定《家长学校建设指导意见》,推动课程标准化、活动常态化、指导个性化。家长学校总校依托协同育人基地,每周推出“家长课堂”,实行线上预约制,迄今已服务家长超7000人次。课程内容涵盖心理发展、习惯养成、亲子沟通等主题,由名师、专家共同授课,着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痛点、难点。

“从前我在家跟孩子发生矛盾往往是指责,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几期课听下来,我从最开始的‘一点就着’,到现在能友好地跟女儿进行沟通。”家长程女士说,她的女儿正在读初中,以前两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争吵,“如今我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感谢家长学校让我学会了做家长。”

家长课堂现场,还有一家三口都来听课的。“以前我一个人来听,发现内容很有意义,所以现在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听。”家长乔女士说,以往女儿看书的时候,她自己看剧、刷手机,现在她会跟女儿一起阅读,也更多地陪女儿运动、散心……

弘扬好家风、好家规、好家教,构建儿童发展的良好生态。家长学校的普及,不仅提升了家庭教育能力,更激活了家庭参与教育公共事务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家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共建”,成为协同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家长学校为家校共育筑牢知识根基,而一场场深入街巷的学校家访,则让这份共育从“课堂学习”走向“实地关怀”。

秋学期开学不久,梅岭中学教育集团运河中学组织开展了育人导师家访活动。“孩子在家里学习自觉性怎么样?”“小弟弟会不会打扰哥哥学习啊?”家访中,老师们走进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详细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倾听心声、了解需求;家长们则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同样,竹西中学也开展了专项家访以及新初一家访活动,旨在帮助初一新生平稳度过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期。

竹西中学学工处主任刘琛认为,家访不是一次简单的“见面”,而是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的重要纽带。它能让老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与家庭教育理念,为后续个性化教学与管理提供依据;也能让家长更清晰地知晓学校的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形成“家校同心,共育成长”的合力。

多方合力 从“独角戏”到“交响乐”

协同育人不是教育系统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参与的“交响乐”。扬州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通过“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网教同向、科教同行”机制,整合场馆、团队等各类资源,形成育人的“大合唱”。

开展“运河思政·百校百馆”行动,推动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今年春学期开学,扬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暨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启动仪式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迄今,已有170所大中小学校与239个场馆结对。

扬州将“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作为社会协同育人的灵魂工程。依托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郭村保卫战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发“红色印记”主题研学路线,推出“行走的党史课”“少年红色讲解员”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革命精神、激发爱国之情。不少学生在参观后写下“致敬英雄”“强国有我”的感言,红色种子悄然植根心田。

9月20日,“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活动在瘦西湖熙春台前举行。“在二十四桥畔感受国防教育的力量,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更具体的理解——青年之志应熔铸于捍卫山河的使命中!”扬州中学高一学生吴雨桐参加完活动后深有感触。

“百校百馆”不仅是场馆资源的开放,也是千年文脉转化为育人活水的文化浸润,还是课程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孩子们体验雕版印刷、扬州剪纸,在非遗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在科技馆,学校与场馆联合开发“运河水利工程”“古代航运科技”等主题课程,实现“科教同行”。

扬州积极推进“社教同频”,依托社区教育中心、老年教育办学点,开展家庭教育228场,为1万余学生开设“四点半学堂”,提供托管服务;在主城区设立5个“润心驿站”,组织心理教师志愿者为“一小一大一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构建起社会关爱支持网络。

当学校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枢纽,当家庭变为科学育人的第一课堂,当社会转化为支持成长的“营养基”,教育便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成为生命影响生命的温暖过程。扬州以“双向奔赴”的协同机制,让校家社三方拧成一股绳。

“我们以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锚定‘现代化教育名城’建设目标,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同向而行、携手育人,为‘好地方办好教育’注入强劲动力。”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表示。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