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吕 鑫
在波澜壮阔的千年盐业史上,江苏所产的淮盐有着“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之称。9月25日,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在扬州大学举办,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副院长陈刚以《煮海之利 重于东南》为题,详解近年江苏盐业考古新发现。
“如果要在古代盐业与大运河两个话题之间寻找一个代表性城市,那一定是扬州。”陈刚认为:扬州的繁华,是被盐的光泽点亮的。盐商巨贾的楼船曾塞满运河,帆樯如林,蔽日遮天。他们以盐筑梦,用这白色的“白银”在瘦西湖畔堆砌起玲珑的亭台楼阁。个园的假山奇石,何园的回廊幽深,乃至平山堂的香烟袅袅,无不浸透着盐的资本与盐商的气魄。
近年来,江苏盐业考古可谓“盐”之不尽。其中,盐城的盐业史,厚重绵长。据陈刚介绍,沙井头遗址位于盐城市亭湖区,地处江淮沿海东部的古沙冈之上,考古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瓦当、瓦片等建筑构件和日用陶器等。同时,在遗址周围发现10余处汉代建筑遗址和墓地。结合《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测沙井头遗址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沙井头遗址各类建筑遗迹可能为盐渎县官署性质建筑。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市,考古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实证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考古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表明该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此外,考古调查已发现盐城境内百余处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类型的遗址,初步构建了历代盐业生产体系。
翻开江苏盐业史,连云港与盐业的发源紧密相连。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葫芦山遗址为江苏目前发现年代最早、通过正式考古发掘的与盐业生产有关的遗址。连云港板浦尤庄遗址中出土的盐灶、淋卤取卤遗迹,以及伴随的大量陶器,实证了连云港早在西周便已开启产盐史,将江苏产盐的历史锚定在3000年前。此外,连云港地区的李庄遗址、滨海小东圩明清盐业遗址、仪征南门大码头遗址等地的考古发现,以及串场河沿线区域的考古调查,为厘清江苏盐业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讲堂还对即将出版发行的《中国盐文化百科全书》作了推介,该书是研究中国盐文化的系统性大型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