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苑青青 卞小燕 王心婷
不足一只鸡蛋重的勺嘴鹬,却能完成一场超越万里的长途迁徙: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启航,千里迢迢到中国黄海之滨寻觅“补给”,再一路飞至南海之畔以及泰国、越南等地越冬。
勺嘴鹬的力量来自何处?“跨国保护共同体。”这是9月25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召开期间,勺嘴鹬保护特别工作组主席克里斯托夫·策可勒博士给出的答案。
策可勒对勺嘴鹬的关注始于2000年。“在缅甸、孟加拉国等许多迁飞路线沿线国家,几乎都有人捕获勺嘴鹬等鸟类。”策可勒和他的伙伴通过成立勺嘴鹬保护特别工作组,以实地观测、给鸟戴上卫星追踪环志来了解适合勺嘴鹬繁殖和栖息的生态环境。
从俄罗斯到中国,从泰国到缅甸,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策可勒等人的“守护者”队伍越来越大。在全球各方协同下,极危物种勺嘴鹬的繁殖种群减少速度已从2002—2009年的26%减缓至如今的5%。
数量变化背后,源自各方对“小勺子”持续递增的呵护。这种呵护,迎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论坛现场,策可勒分享了一只编号为K9的勺嘴鹬最新追踪结果。卫星定位显示,2024年3月在泰国被佩戴上追踪器的K9停歇在了俄罗斯一处出乎意料的地方:一片寒带苔原。今年,勺嘴鹬保护特别工作组发现那里出现了勺嘴鹬繁殖活动。“这些发现完全出乎意料,给我们开展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此外,一只脚戴浅绿色旗标L7的勺嘴鹬也以它的第三次光临,用脚给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投票”:它于2023年自然孵化出生,同年10月,经过近9000公里的飞行首次踏足广东湛江,2024年10月它在湛江吴川海边再次被发现,今年8月,它首次栖息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
人们为何如此偏爱勺嘴鹬?除了它那自带“饭勺”的萌态外貌外,还因为它是“旗舰物种”。有研究认为,如果一个地方得到勺嘴鹬的“青睐”,则意味着那里的生态环境适合超过140种鸟类生存。
“现在,包括盐城在内的城市,保护勺嘴鹬已经积攒了很多经验,可以给其他国家提供借鉴。”来自新加坡的国际鸟盟亚洲迁徙候鸟项目协调员杨鼎立认为,保护勺嘴鹬的全球协同实践可以复制到其他物种身上。“我们发现,与世界上其他候鸟迁徙路线相比,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受威胁物种的数量更多,并且逐年在增长。”对此,他建议全球各方携手,像保护勺嘴鹬一样,通过进行卫星追踪和开展监测项目来保护更多濒危候鸟。
保护勺嘴鹬,重在守护其生境。东台条子泥的720高潮位栖息地,就是通过微地形改造、水位调控、湿地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科学措施,打造出了一片满足多种候鸟习性的栖息环境,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中国样本”。
“中国的勺嘴鹬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功,盐城条子泥湿地有片高地可供上万只水鸟栖息!”策可勒说,包括盐城在内的中国各地正在越来越重视珍稀飞鸟的保护,在深圳、北京等地的长椅、地铁、公厕等公共场所,他看到过许多勺嘴鹬的标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卫国认为,应开展更多此类探索,摸清候鸟栖息地的“家底”,并通过生态修复更好地去保护濒危物种。当前,北京师范大学城市湿地遥感与湿地城市评估团队正推进全球湿地城市候鸟栖息地监测与评估平台的项目计划,将打造出一个实时遥感监测网络、栖息地生态健康评估、一体化成果共享平台,“这个平台建成后,将能够实现栖息地像素级动态监测、识别生态退化修复热点区域等功能”。
一只鸟儿的生存,不仅关乎生态科研,更影响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灵。“每只候鸟的迁徙都是跨越国界的信任航行,需要国际社会携手保护。”红树林基金会(MCF)理事长、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大学联盟主席雷光春表示,应延续本次论坛关于候鸟保护协同达成的“盐城共识”,以全球视野共同守护亚洲候鸟的生命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