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彭城七里”这条历史文脉中,藏着古今交融的新徐州模样。9月18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采风团踏上这片土地,用一场悠闲的Citywalk,触摸彭城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所谓“彭城七里”,是徐州老城区纵贯南北的历史文化轴线——南起云龙山、乾隆行宫、户部山、回龙窝、城下城遗址、文庙,北至古黄河畔的黄楼,南北跨度约3.5公里,因“七里”得名。这条轴线上,散落着235个大小历史文化遗存,串联起徐州5000多年的沧桑变迁,堪称徐州文化的“浓缩版画卷”。
“一座户部山,半部徐州史。”登上户部山,仿佛踏入厚重史书。山虽不大,却处处是看点:循着旧时痕迹驻足,凝视墙面的题跋对联,仿佛能听见古人的吟诵声在耳畔回响。户部山最高处的“戏马台”,是徐州最古老的古迹之一,由项羽所筑。讲解员介绍,历经沧海桑田,如今留存的“楚韵”遗址,只剩这处戏马台。沿着台阶缓缓而上,仿佛一步步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楚汉时代,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这里既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集萃地、商贸繁荣的集聚区,也是市井生活的集中地。走走停停间,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底蕴,也能触摸现代的繁华气息。走进剪子股菜市场,明亮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空气中既飘着咖啡的醇厚香气,也弥漫着抚慰人心的市井烟火气。“未来的剪子股菜市场,不只是满足周边居民需求的‘便民中心’,更会成为激活城市公共社交的‘邻里枢纽’,以及展现彭城历史文脉的‘文旅窗口’。”徐州彭城七里城市更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凤林介绍道。
近两年,徐州通过梳理老城区的空间资源与文脉传承,重新规划交通出行体系,增设公共服务设施,引入文商旅新业态,打造出不少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不用东奔西跑,食博馆吃到所有”,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便是人气爆棚的一处:这里汇聚了徐州冷面、烧烤等各色本地小吃,让人垂涎欲滴。“食博馆以‘全新梦幻空间,漫飨彭城七里’为运营理念,改造后总面积约6700平方米,三层空间已入驻65家品牌商户。”王凤林告诉记者,这里是集在地文化传承、地道美食甄选、精致文化演艺和国潮沉浸体验于一体的全场景文商旅综合体,“这样的新消费场景,尤其受年轻人追捧。”
“彭城七里”数字体验馆,更是年轻人的“心头好”。作为彭城七里的文脉原点,这里纵贯城市南北中轴,一馆便能尽览徐州千年风华,既是唤醒文脉记忆的新起点,也是彰显彭城底蕴的新名片。数字馆以“穿行彭城”为体验主题,循着时间演进的暗线,精心打造“纪年之轴”“长河古卷”“彭城幻境”“七里图鉴”四大沉浸式篇章。采风团成员穿行其中,仿佛真的穿越回那些激荡人心的过往朝代。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彭城七里项目的核心追求。据了解,项目更新建设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植入互动展项,实现“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目前已引入50余家兼具文化性与体验性的业态,高品质运营古风沉浸式体验空间,成为徐州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标志性点位。短短七里路,却涵盖楚汉文化、黄河文化、明清建筑、民俗风情等多元元素,既是彭城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文旅地标。
在这里,“历史”随处可见。大名鼎鼎的“代笔亭”就静静矗立其间。史籍记载,代笔亭曾是文人墨客凭吊抒怀之地,其名源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铁鞭代笔”的传说——公元450年,拓跋焘挥师南下,在彭城(今徐州)云龙山佛头岩东北石壁,以铁鞭刻下“阿弥陀佛”四字,其坐骑还在岩石上留下两处马蹄形凹印。后人为保护这一奇景,在大磐石上筑亭,取名“代笔亭”,徐州百姓则习惯称其“马蹄亭”。在民间认知里,马蹄印常与关帝庙关联,因关羽坐骑赤兔马声名远扬,马蹄印也成了其英勇征战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代笔亭因年久失修,在一场暴风雨中坍塌。此次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中,它得以复建。复建后的代笔亭,立面采用石柱、斗拱与塔状宝顶,再现了早期凉亭“石上生石柱,石柱起木亭”的意象,与云龙山的岩石地貌浑然一体,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
代笔亭对面新建的六面浮雕,同样再现了历史长卷:“金戈铁马”画面还原拓跋焘南征的雄浑壮阔,“凿山为佛”呼应兴化寺大石佛的庄严神圣,右侧仿徐州出土北朝俑的陶马与骆驼雕塑,则直观展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作为云龙山历史景观群的枢纽,代笔亭是激活全域文旅生态的关键节点。在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的整体规划下,它与周边兴化寺、戏马台、徐州博物馆(土山)等历史景观串联成线,形成了完整的文旅路线。”讲解员向采风团成员介绍道。
彭城七里的魅力,远不止眼前所见。王凤林透露,今年暑期,单是彭城七里户部山片区,游客人数就比往年同期增长8%。“马上就是国庆中秋双节,彭城七里预计将迎来新的旅游高峰,戏曲潮玩、文创市集等丰富活动已准备就绪,静候游客到来。”